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批判再批判,不斷的負面攻擊仍是昨天辯論雙方的戰略,這也預告了接下來十二天勢必又是一場場混戰。謝馬雙方依舊在一中市場、開放陸資、兩岸經貿等舊議題上糾纏,謝馬各自固本,議題開拓性不足,雙方持續陷入泥巴戰,要因這場辯論而改變選民投票意向,可能性不大。
聯合報“冷眼集”文章指出,“改變”是謝馬二次辯論共同的主軸,而這樣的“改變”也因陳水扁而起。馬英九站在民進黨與陳水扁的對立面,不斷批判陳水扁執政,而謝長廷則是試圖與扁切割,批評部長更換頻繁與政策不穩定,也凸顯自己與扁不同。對扁八年執政的集體不滿,竟成為謝馬難得的共識。
在這場各說各話、各自擁抱既有支持者的辯論中,改變現狀、改變扁路線,成為謝馬共同訴求,這已經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為了要打贏十二天後“總統”選舉的必然。而此一政治格局,正是謝長廷最大的危機,卻是馬英九佔優勢之處,因為無論謝如何有技巧地切割,扁仍然是謝最大的包袱。
兩岸關係與經貿議題,原本是國民黨的強項,但在民進黨強打共同市場開放所帶來的危機與傷害,已經逐漸在基層發酵,兩岸問題突然又變成國民黨的罩門。
謝昨天硬把“總統”選戰的投票,與是否贊成兩岸共同市場掛鉤,正是在高度危機下打出的一張“復刻版”的本土牌,修正了過去粗糙的民粹色彩,用民生利害來包裝,招數相當漂亮,但在選舉投票前十二天,這張牌是否能在中南部以外地區發酵,造成全面性逆轉結果,不無疑問。
這場頗具嘲諷意味的辯論,很像後現代的戲曲,更像現實主義下赤裸裸的權力鬥爭,不但有扁謝內部矛盾,謝馬兩人更沒遞出橄欖枝,甚還拿出長槍短刀,直入敵營進行斬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