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在京珠北高速沿綫,一座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個小村落,名叫上開封村。從2008年農曆臘月初五開始,一場罕見的冰雪之災襲擊了它。大雪飄啊飄,到臘月十五這一天,村里斷電了,此後一個多月,電燈再也沒亮過。
由於一些人家備的大米少,慢慢地他們就有穀無米斷炊了,只好借米過日子。熬呀熬,直到除夕那天,鎮政府送來了柴油碾米機,大家才不擔心挨餓。大年初一,鎮政府又送了一些火腿腸來,村里每人發了5根,這才算過了一個年。
這是凄美的童話故事嗎?不是。這是今年南方大多受災村落,在雪災面前生産生活的一個樣本。2月12日的《南方都市報》報道說,上開封村是京珠北高速沿綫受災最早、現在還有厚厚冰雪的幾個村落之一。
新京報今日刊登的社論指出,面對嚴峻雪情,盡管有當地政府的救助,但村民們悲苦的生活,依然可想而知。春天已經來了,可冰雪還是那樣刺眼,夜晚還是那樣寒冷,而生活還要繼續,生產還要繼續,因此,村民們需要更多更溫暖更及時的愛、體恤與關懷。
然而這幾天,許多人驅車來到上開封村玩冰雪,還領著老婆孩子或女友。在他們的眼里,這里不是災區而是景點,厚厚的冰雪不是災情而是美景。災民們只能冷冷地看著這些人,在還結著冰柱的房屋前喜笑顔開。目睹此情此景,記者想到了這樣的詩句:“驅車踏雪,美女輕裘,他人起舞,我自獨愁。”
報道發表後,讀者和網民幾近嘩然,紛紛用“殘忍”、“冷漠”、“麻木”、“無知”、“幸災樂禍”等詞語指責。不過,也有人表示,民衆應該寬容這種行爲,因爲遊玩只關心情,無涉道德。
那麽,針對一些人將災區冰雪當美景,該做如何觀?社論認為,也許應該寬容,但這種寬容必須有限度,畢竟,面對嚴峻災情,更應持有敬畏民生之心。冰雪對南方人來說,固然難得一見,但當它對普通民衆特別是底層百姓造成嚴重傷害之後,就不宜“他人悲愁,我自獨舞”。
2006年8月,台風“桑美”造成浙閩300多人死亡失踪。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台風期間,寧波卻掀起看台風旅游熱,該市賓館臨港房間被搶訂一空。此事一經報道,也同樣引起輿論激烈批評,道理正與災區賞冰雪相同。
我們常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不僅只是大愛的情懷,也是神聖的道德律,更是美好人性的根本出發點。當家園瘡痍滿目,災民們在冰天雪地之中,缺電少水,缺食乏暖,滿懷憂傷之時,任何把災情當勝景的做法,都是不合適的。面對嬉戲的游客,災民們那冷冷的眼神,就說明了一切。
在這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假如那些不懼冰雪,驅車來到災區的人們,手里不僅拿著取景的影像器材,更拿著自覺捐贈的救災物資,哪怕只是一袋米面、一包蠟燭、一床棉被、一桶油、一塊肉、一籃菜,那麽,災民們注視他們的目光,還會那樣冰冷嗎?當人們閱讀到這樣的故事,內心又將涌出多少感動的暖流?
社論指出,退一步說,這些來災區欣賞冰雪的人們,如果在看到“美景”的同時,也看到了災民悲苦的生活,從而及時伸出援手,哪怕只是送上一句體恤與關懷的問候,恐怕也能溫暖災民的心。或者,他們在拍攝“美景”的同時,也拍攝下災民生活的鏡頭,並通過傳播讓更多的人看到災情之重,也能聚集愛的力量,讓災民的生活早日改觀。
所有這些,對這些游客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做與不做,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精神境界:或者有著一顆柔軟的心,或者心硬得像冰冷的石頭。這不僅考量著游客的文明素質,更考量著我們的公民精神與公民道德。
每一場災難,說到底,都是家國之難,也是民生之難。它所刺痛的,因此而不僅是受災的人們,更該是“家”里的每一個人。災區冰雪非美景,他人愁時君莫舞。這只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我們更需要由此出發,爲所有身陷災難的人們,獻上自己力所能及的愛、體恤與關懷,從而早一天冰化雪融,春回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