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災情影響應短暫 基本轉變須留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1 09:45:12  


  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鼠年伊始,全球及中國經濟便深感撲面而來的冷風。國際市場及經濟情況欠佳已屬慣見,但中國內地遭逢少有的特大風雪衝擊更添疑慮。故幾可斷定今年絕非全球經濟安穩時期,無論政府決策者及投資者,均要高度警覺並訂有應變計劃。

  《大公報》今天刊登社評說,近期的雪災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社會及經濟問題,影響了生產和民眾生活,至一月底估計已帶來五百多億元的直接損失,令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士無法回家過年。對此情況中國政府自然十分重視,國務院成立了應急中心,來處理有關救災及保障民生事宜,中央領導更多番到各地查察及協助救援工作。

  災害的嚴重性,在於對能源交通等基本設施,帶來了直接的深度打擊。當交通及電力中斷後,幾乎所有行業及生活範疇都難免受到干擾。因此救災的關鍵在於降低交通及電力網絡的破壞度,難怪胡錦濤主席要親到山西大同及河北秦皇島港等煤炭生產、供應基地考察,並要求各部門全力保證電煤產運及電力供應。這確是切中要害:如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則有望降低災情。據稱在各方努力下,煤電庫存已回復到平均十天以上,而受損電網亦超過六成復通。

  社評指出,有人擔心這場災害會影響今年中國的經濟表現。實際上影響將是短暫及局部的:華中華南一些受災較重的地區會有較大損失,但災後很快便可恢復。除了部分農作物外,受阻的生產及消費大都可以補回。首季物價或會多漲而產值增長稍降,但經濟的基本面不會有明顯轉變。相反,災後重建等還會有助刺激經濟。經濟在二○○三年受非典疫情衝擊時,上半年十分疲弱,但下半年當疫情過去即迅速反彈,並開始孕育過熱苗頭。這次經濟所受打擊將遠比當年小。

  在宏觀經濟外,更值得注意者是由災情帶來的教訓與啟示。首先是對天災或其他大規模突發性事件,必須要盡早作出反應。上次疫情發現初期,便因反應不足而錯失了及早抑制的時機。這次是南方多年未見甚至是前所未見的雪災,不如水、旱災等有較多應對經驗,故事後必須認真檢討,如對付疫情般建立相關的防患機制。各地也要加強對大面積緊急救援的能力。其次但更根本的是,災情反映了煤、電、交通等基建的容量及保障程度仍然不足,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出現時缺少剩餘能力。今後務必要加強建設,不要再盲目高呼產能過剩。

  社評表示,比天災較易預測的是,國際金融及經濟環境將不斷轉差,尤其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機率正在上升,中國也難免受影響。有報告指今年初中國出口訂單指數,出現了三年來首次的緊縮苗頭。也有跡象顯示資金過緊情況持續,令民間借貸利率上升。這些問題比天災有更長期和廣泛的影響,雖然中國經濟仍不致會因而硬著陸,但風險無疑正在累積。故當局必須密切注視:既要防突發性衝擊,還要防基本面的轉弱,否則後果嚴重。


    相關專題: 暴雪阻歸途 回家度歲行路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