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張智新:入聯公投踩踏紅線 大陸非一般警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2 09:28:35  


  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的文章表示,這次“入聯”行動與以往不同,其現實要害在“公投”,附帶要害在朝野共識,潛在要害在08大選。在大陸看來,“入聯”或者“返聯”行動本身的危害性並未超出“終統”、“正名”和“制憲”等行徑,但“公投”卻是踩觸紅線的危險舉動,因為它是“外交台獨”和“法理台獨”的連結點和轉換樞紐。意味著“統獨”選擇的公開攤牌,離公開宣佈“獨立”近在咫尺。 

  2月1日台灣“中選會”的表決,讓“入聯公投”鐵定成局,島內對其牽制和杯葛的唯一希望,只剩下藍營發起“拒領公投票”一途,而這僅剩的一途能否落實,尚有不少未知數。而大陸中台辦、國台辦隨即發表鄭重聲明予以痛批,顯見對其警惕和敲打的壓力仍絲毫未曾放鬆。 

  慣用魔棒 自恃法寶 

  文章說,眾所周知,陳水扁此次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其“入聯”訴求是虛,“公投”表演是實;拚贏大選是現實目的,實現“台獨”夙願是終極理想。而且回顧陳水扁和民進黨的發家史,可以看到“公投”始終是其念念不忘的法寶。 

  公投是公民投票(Plebiscite)的簡稱,又稱為全民公決。這一詞語最早出現於羅馬共和國,指由普通的平民投票來議決的意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後來紛紛確立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80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憲法公投。作為一種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行使,公投制度的設立意在彌補代議制的不足,充分體現“主權在民”原理,而賦予公民對國家重要法律和政策進行最後審議把關的權利,西方政治學將其歸入“復決權”。 

  民進黨從建黨以前,直至今天為了繼續執政,始終將公投作為“口頭禪”掛在嘴邊。只不過還處於地下非法狀態時,公投是其應對當局鎮壓、喚取國際社會同情和支持,從而達到其“台獨建國”目的的工具,此後則將其作為贏得台灣選民支持的魔棒,不時拿出來揮舞一番。 

  由來已久 今非昔比 

  文章指出,台灣圖謀加入或重返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由來已久。其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圖謀自1997年開始,迄今累計已折騰了11次,每次都被無情駁回;重返聯合國的行動從1993年算起,迄今則已是第15次,過去14次都被大陸輕而易舉地挫敗。 

  但是,陳水扁當局這一次執意發起的行動,與以往有幾點明顯不同:其一,公開以“台灣”而非“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而非“重返”聯合國;其二,公開宣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辯稱台灣“入聯”並不圖謀更改這一事實;其三,此次行動重點並不在“入聯”是否成功,而在於島內能否就此議題啟動“公投”;其四,民進黨發起的這一行動,迫使最大反對黨國民黨隨之起舞,兩個在“國家”認同上長期尖銳對立的最大政黨罕見地出現部分共識。 

  按照大陸對台政策的話語體系,如果說“終統”、“正名”、“制憲”等挑釁都屬於“法理台獨”行為的話,加入WHO和“入聯”等行為則可以歸之為“外交台獨”。從行為的實際效果論,“外交台獨”因為大陸有更多應對資源和手段,其成功率無疑遠遠低於“法理台獨”,其影響不僅沒有像陳水扁自慰式的臆想那般“引起國際社會普遍討論”,相反,可以使國際社會更加深刻直觀地體悟中國核心國家利益之所在,理解台灣問題對於中國的特殊政治意義,因而可以判定其危害性並不一定高於“法理台獨”。 

  踩踏“紅線” 危害極大 

  文章認為,但是,如前所述,此次“入聯”行動與以往不同,其現實要害在“公投”,附帶要害在朝野共識,潛在要害在08大選。其實,大陸出於大局考慮,對於此次馬英九、國民黨被迫隨扁而舞也好,乃至對於08大選究竟是誰當選也好,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靜觀容忍,但對於“公投”這一陳水扁屢次三番祭起的大旗,大陸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警惕。 

  在大陸看來,“入聯”或者“返聯”行動本身的危害性並未超出“終統”、“正名”和“制憲”等行徑,但“公投”卻是踩觸紅線的危險舉動,因為它是“外交台獨”和“法理台獨”的連結點和轉換樞紐。更為關鍵的是,大陸並非忌諱“公投”這一民主復決權形式,恰恰因為高度重視其意蘊和影響,所以才予以深入解讀:一者,“入聯公投”同“制憲公投”一樣,恐怕不僅是“統獨公投”的預演,而完全會被陳水扁之流運作為其“翻版”;二者,“公投”極有可能並不反映台灣真實的主流民意,而將多年來被各式“台獨”勢力尤其是陳水扁、民進黨所蠱惑、誤導、操弄的歪曲民意,以激進形式展露出來。按照如此分析,“公投”就意味著“統獨”選擇的公開攤牌,離公開宣佈“獨立”近在咫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