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協調全球經濟 更倚仗“中國方式”對話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5 14:49:12  


 
  與全球經濟協調機制停滯有關

  在中國經濟調整的同時,全球經濟動蕩失衡。國際爭端增多、國際格局重新定位,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有穩定、運行良好的國際協調機制,但此時的國際協調機制卻處于停滯的困境中。

  首先,全球經濟協調機制處于停滯狀態。加入WTO為中國提供了一個穩定、非歧視的貿易制度環境,使中國貿易處于鼎盛發展時期。而今,中國經濟向深水區邁進時卻面臨雙重尷尬:一方面,WTO本身處于談判停滯的低運行階段;另一方面,即使 WTO仍有效運行,WTO在新問題如能源、金融、環境等方面也無法為各國提供協調機制和磋商依據。

  多哈回合的停滯在經濟運行表層的影響雖不十分顯著,但其結果對于世界貿易體係來說是災難性的。目前全球貿易不平衡日益擴大、矛盾突出,各國政府可能會試著尋求一些在政治上可行的辦法來代替WTO。例如,各國開始避開多邊機制的約束簽署低標準的雙邊、區域貿易協議,零散、塊狀的協調機制將會進一步擴散。WTO正試圖重新發起談判,原本2007年應召開的部長級會議將被推遲,即使明年 3月在日內瓦召開,但按WTO客觀估計,這次會議也是低調的,在新議題上不會有任何突破。這說明,中國目前面臨的國際問題已不能單純依靠多邊體制來協調,如何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協調機制,已成為中國經濟貿易和外交中的首要問題。

  而國際金融體係也可能陷入困境,過去10年維持全球金融運行的“布雷頓森林體係Ⅱ”,是非正式的全球匯率機制,它依賴發達經濟體實行浮動匯率,而新興國家則對本幣匯率(主要是兌美元匯率)進行管理。這一體係內美元不斷貶值,美國面臨外國投資逐漸增大的壓力;歐元升值,歐洲面臨出口壓力;人民幣升值,中國面臨金融穩定壓力,這都挑戰全球金融體係的協調能力。很明顯,非正式的“布雷頓森林體係Ⅱ”比WTO的協調能力還弱,讓人不能不為2008年後的全球穩定擔心。

  第二,歐美各有布局,中國成為不可忽視的要素,但在其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尚不完全清晰。

  亞太地區的合作格局還未最終成型,2006年11月,21個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成員國領導人共同發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自由化行動,同意“認真考慮”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構想,但美國政府仍心存疑慮,擔心中國崛起會在太平洋中間(特別是在美國和中國間)劃一條分界線。美國的一個可執行的應對措施是和單個亞洲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2007年美韓FTA談判已完成,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和泰國也被加入美國FTA的談判名單;若日本能在談判桌上放棄對農業的保護,美國會將其放入談判名單中。而日本也和美國一樣,為尋找雙邊合作的可能,已和新加坡簽署了FTA。東盟國家行動更快一步,開始踏上了自由貿易的實質徵程。歐洲自有其在全球的戰略布局,歐盟已擴展到27個國家,最近又重拾與非洲的關係,並正在探討與東盟各國貿易談判的可能性。

  但在歐美各國的戰略布局中,中國始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不確定因素,對中國也有各種定義,從美國的利益攸關者到歐洲的全面合作關係,歐美在肯定與謹慎中琢磨著與中國的交往方式。

  第三,各種意識取向交錯,全球共識遠未形成。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退回到保護主義陣營中去。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將會有增無減,這反映了兩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雙方都是經常項目最不平衡的國家,雙方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舉足輕重。雖然這種不平衡在經濟上能夠被理解,但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來看,將必然導致保護主義的復興。而隨著中歐貿易摩擦的深化,歐洲內部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出現向“右”轉現象,一些中國學者認為中歐的蜜月期已結束,而某些歐洲高層官員也認可這種說法,但大家都說,“蜜月結束不等于離婚”。進入婚姻關係的中歐雙方能否達成共識,處理好一係列經濟瑣事仍是疑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