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談什麼都先扣帽子 民進黨喪失論述意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5 11:52:32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儘管新聞熱潮已過,但此刻重新回顧陳水扁與曹興誠日前兩回合的互嗆,以及張忠謀一篇演講引發“行政院”發言人跳出來直接點名批判的風波,實在讓我們有太多的感觸。

  社論說,曹興誠的廣告與張忠謀的演講,本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事件,議論的主題也彼此不相干,唯一就是時間上相近,但在被綠營圈在一塊痛批後,反而塑造出一種“民進黨VS.晶圓雙雄”的意象。然而這波互嗆畢竟不同於先前的查理與阿珠,那只是M型社會弱勢一端小民的無奈哀鳴,但晶圓雙雄則是位居M型社會的另一端,他們的發言本來就是動見觀瞻,當他們也一樣遭受來自執政當局的“嗆聲”待遇,那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它非常如實的反映當前的民進黨,不僅喪失議題論述的能力,甚至已經完全喪失了論述的意願了。

  曹興誠登廣告倡議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認為台灣要避免兩岸陷入軍事衝突,不應舉辦“獨立公投”,而是應在“兩岸和平共處法”中規定“統一需要經過台灣公民投票”,藉由重複的舉辦“統一公投”,讓兩岸維持和平的狀態。曹興誠的見解,其實並沒有預設“統一”或“獨立”的終極目標,他對循“公投”手段解決兩岸問題,與民進黨也沒有太大差異,民進黨不是一再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嗎?所不同的只是曹興誠認為舉辦“獨立公投”會引發兩岸兵戎相見,但舉辦“統一公投”卻可讓台灣的現狀無限期地維持下去,他所預設的終極目標應該說是“和平共處”。曹興誠的這種見解,在兩岸現況乃至未來有沒有任何可實踐性?北京有沒有可能會接受?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論述空間,但說到底這也不過就是曹興誠個人對大陸政策上的一項見解,他的出發點也很清楚,是站在台灣利益這邊的。

  社論指出,民進黨當然可以反對曹興誠的倡議,也可以根本不予理會。但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民進黨如果要回應,也應該在政策的範疇上,指陳曹興誠的倡議哪些地方不可行,這其中所反映的正是一個負責任執政者的治理與論述能力。然而陳水扁的回應,卻是立即將之導入政治鬥爭的口水中,他咒罵曹興誠意圖“操弄政治”、“連天上的媽祖都不會原諒”,更將“兩岸和平共處法”直接形容為“投降法”,惹得曹興誠再登第二次廣告回應,結果換來陳水扁以“有人只會花大錢買廣告”的口水回應,這一來一往之間,與其說是“互嗆”,更不如說是在“雞同鴨講”,曹興誠想的是怎麼為兩岸僵局找出路,陳水扁想的是怎麼為曹興誠扣“紅帽子”;曹興誠的論述是在尋求“解決問題”,但陳水扁的謾罵口水卻是在尋求“擴大對立”。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張忠謀的身上,張忠謀的演講內容,更多反應的是他對台灣現狀的憂慮,他認為台灣許多人對外在世界的變化漠不關心,這種過度的內向思維很像十八世紀的清朝,完全錯過趕上西方發展的機會。張忠謀這種對台灣缺乏國際觀的反省,並不是嶄新的見解,連政府官員都不只一次提過,張忠謀卻惹來政府發言人以公開記者會的方式點名痛批,這意味在目前的台灣,連批判性的反省,都是不可原諒的罪行了!

  社論說,曹興誠與張忠謀都不是政治人物,他們也不喜歡別人給他們貼上任何黨派色彩的標籤,他們各自領導的半導體產業,都是海外掛牌的上市公司,理論上他們根本不需要在乎任何政治人物的臉色。身為特定產業的掌門人,他們當然對各種公共議題擁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也比許多人擁有更多的優勢,將他們的見解表達出來,曹興誠自己花錢買廣告刊登,張忠謀發表演講被媒體報導,這原本都是民主多元社會中意見市場交流的常態,然而陳水扁與民進黨卻是拿打馬英九與國民黨的規格去批鬥他們。他們產業的根都在台灣,他們也都關心台灣的困境與未來,所以他們都“有話要說”,但只是因為他們的發言不符“綠色規格”,所以“總統”帶頭先扣帽子,政府發言人再跟進一陣痛批,換言之,不論談什麼問題,反正先抹紅抹藍,再質疑動機,最後就是“全民公敵化”,很遺憾,這就是現時台灣的實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