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詩:回首十年香江路 特區前景更輝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2 14:22:30  


梁愛詩是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長,在這一職位上工作8年。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香港回歸十周年紀念日將近,本來就工作繁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在出席各種活動、接受形形色色採訪的同時,作為特區十年成長史的見証人,她也在回顧中思考著一個個新的命題:“一國兩制”的實踐將如何深入,今天的成功將如何把香港導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據新華社報道,“‘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認為應當好好總結過去十年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要在過去十年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認真策劃未來發展,踏上新的起跑線。基本法為香港規劃了美好藍圖,相信香港前景更加輝煌。”梁愛詩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記者面前的梁愛詩,身著綠底團花的中式套裙,系一條淡綠色長絲巾,典雅莊重,親切隨和。她是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長,在這一職位上工作8年。

  2006年2月,她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敢言直言、認真執著、幹練縝密,是梁愛詩頗為人稱道的工作作風。

  回顧過去的十年,梁愛詩感慨萬千。她說,香港回歸後終於可以當家作主,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港人,當時能夠接受任命出任律政司司長,為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服務,感覺有份沉甸甸的責任在肩頭。“‘一國兩制’方針是偉大的構想,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回憶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天,梁愛詩說,那天相當緊張忙碌,當時她也在交接儀式現場,“心情非常激動”。她還講了一個小插曲:一位來自尼泊爾的部長看到香港回歸後,法官依舊穿著過去的服裝、戴著假發,沒有和內地的法官統一著裝,感到非常驚訝。在梁愛詩為他進行解釋後,他才瞭解這就是“一國兩制”。

  梁愛詩表示,香港回歸時,很多人對“一國兩制”方針並不瞭解,還有人預言香港市民將會失去一系列自由。但回歸以後,這些悲觀的預測一個接一個地落空。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居民能夠享有的自由和權利,比回歸前還要多。國際社會都承認,香港到現在仍是亞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

  “1997年回歸時,香港有600多萬人口。當時,很多人出於對未來的疑懼,紛紛移民他鄉。但現在香港人口已達700萬,比十年前增加了六分之一,這本身就是對香港回歸十年來成就的肯定,也充分說明市民對香港、對國家前途的信心。”梁愛詩說。

  同時梁愛詩也直言,長達150年的殖民統治,使得一些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定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模糊,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經歷一段心路歷程。過去十年中,祖國經濟騰飛,科技發展,國力增強,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同時,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往來不斷增多,香港市民更加瞭解祖國,這些都加強了香港市民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感。
 
  “回顧歷史,我們明白國家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命運,不能與國家的命運分開。回歸祖國是件歷史大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梁愛詩說,“一國兩制”史無前例,香港在落實“一國兩制”的過程中,走在了歷史的前面,承擔了“最有意義的任務”。“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中華民族大團結、中國和平統一的希望,“歷史托付我們實現這個理想,我們必須義無返顧地去完成這個任務。”

  “香港回歸十年來的風風雨雨中,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支撐我們不斷前進的信念。”採訪結束時,梁愛詩以屈原的名句表明了自己的心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相關專題: 香港回歸1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