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要當心中南美外交板塊出現骨牌效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8 09:37:17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哥斯達黎加日前決定捨棄與台灣長達六十三年的“邦交”,與大陸建交,台灣不得不在昨天宣布與哥國斷交。這個訊息使得國際處境日益艱困的台灣,彷彿又遭到了一記重擊。台灣“外交”的生存危機,其實已容不得再粉飾太平了。

  回顧最近幾年,台哥“邦交”生變的警訊,其實早就透露些許徵兆。例如台灣所承諾的投資與貿易交流雷聲大雨點小,大張旗鼓設立的加工出口區成果不彰,援贈的工程傳出流弊,甚至被當地媒體與政界炮轟為“恥辱之橋”、“三流公路”。而中美洲友邦前元首紛紛傳出收受台灣政治獻金或台灣經援落入私囊的醜聞,也大傷台灣形象。

  社論說,在另一方面,大陸對台灣邦交國挖牆腳的動作,卻從未鬆懈過。不但積極綿密地拉攏台灣友邦政要,允諾金援的手筆也愈來愈大。去年阿里亞斯再度就任哥國總統後,就聲明“以哥斯達黎加利益權衡中國政策”,哥國外長在聯合國也與大陸互動頻繁,阿里亞斯去年九月更在聯合國密會大陸前外長李肇星,顯然外交轉向的磋商已經啟動。上個月世界衛生大會的表決,哥斯達黎加這一票跑了,證明兩國“邦交”全面告急。

  台灣政府其實也對“外交”護盤做了許多努力,卻仍然無法挽回,實在非常遺憾。在台灣的“邦交國”裡,哥斯達黎加是很重要的區域軸心。它是個民主安定的國家,一九四四年就和“中華民國”建交,迄今相交超過一甲子,算是老朋友了。老友背棄,讓台灣“邦交國”數目跌到廿四,確實是讓人痛心。

  社論指出,更重要的是,中美洲與加勒比海是台灣最大的“外交”板塊,而這些國家經常相互影響集體行動,過去大陸屢攻不下,宛如頂住台灣國際地位的一塊鐵板。如今最令人擔心的是,在這端午時節,哥斯達黎加會不會只是第一張骨牌?接下來是不是會像粽子一樣,被大陸一下子就提走一串?

  回顧這些年來,台灣的“外交”工作的確有值得檢討之處。由於和哥斯達黎加的邦交悠久鞏固,對雙邊關係的積極度與警覺心都不夠。我們傳統的“外交”手法,包括用政治獻金收買政要、援助公共工程經費等等,固然能夠換得特定政治高層的支持,但卻忽略了在新的時代必須有新的作法,要積極主動地與社會民眾進行互動。此外,近年來的“外交”工作焦點,過度集中於作秀式的領導人“外交”,只重近利而疏於長期耕耘,也讓“外交”資產不斷流失。

  當哥國民意與媒體對獻金醜聞強烈反彈時,我們還是習慣於透過高層關係低調處理,低估了與當地社會、媒體甚至司法界溝通的重要性,也不了解台灣的形象是我們珍貴的生存資產,必須積極捍衛。以致於台灣捐款被A,明明是受害人,卻被當地媒體與藉機炒作的政客描繪成髒錢黑手。台灣做了多少經援與社會扶助,卻被扣上惡劣的刻板印象。形象一壞,政府要“外交”轉向時,就比較不擔心民意或國會的質疑了。

  雖然就“搶到聖盧西亞,丟掉哥斯達黎加”的結果來說,台灣似乎因小失大,但台灣不搶大陸邦交國,大陸就會放台灣一條生路嗎?這是不可能的!不論台灣搶不搶聖盧西亞,大陸都會想盡辦法挖走我們的“邦交國”,而且不計代價。台哥斷交最讓人悚然驚心的訊息,是台灣生存空間的嚴重退縮。事實很清楚地擺在大家面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迅速,成為全球垂涎的重要市場。加上改變策略,擺出笑臉進行大國外交,國際份量日益加重。和中國交往,符合了世界各國的利益,這時,台灣早已被撇在腦後。

  台灣面對大陸打壓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過去之所以能夠屹立不搖,靠的是全民打拚出來的雄厚“國力”,包括經濟籌碼、民主成就、科技水準與文明價值等等。可是現在兩岸蹺蹺板卻一消一長,中國大陸崛起,手筆愈來愈大,台灣卻經濟停滯動能衰敗,政治陷入泥淖,相對而言更加弱勢。台灣講什麼都是假的,正名進聯合國也只能喊給自己爽,先把經濟搞好,重新站起來,讓自己有實力反擊大陸的外交圍堵,才是真的自救之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