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台灣的外交災難勢將紛至沓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8 09:03:21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經連日搶救,與台灣有超過六十年“邦交”的哥斯達黎加仍宣告斷交。台“外交部長”黃志芳為此請辭,未必是真辭,其實真辭亦無補於事;任何人皆看得出,扁政府這種躁動、挑釁式的烽火“外交”若不改弦易轍,台灣的“外交”困境將不知伊於胡底。

  這次“外交”挫敗,其實並不意外。五月初,為蘇貞昌初選造勢宣布與聖盧西亞建交後,外交圈立即嗅出大陸將展開大報復的硝煙。五月中旬台灣在世衛組織(WHO)入會案的慘敗,五月底黃志芳主持中美洲混合外長會議出席之寥落,均預告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令人遺憾的是,取得區區十幾萬人的聖盧西亞,卻賠上中美洲最發達、最穩健的哥斯達黎加,就好像撿回了斗笠卻跌斷雙腿一樣,得不償失。

  社論說,擁有中美洲七國完整的“外交”板塊,原是台灣最自得之處;如今,哥斯達黎加這一角被挖空,此一地區的情勢也霎時出現鬆動。今年稍早,尼加拉瓜左派的奧蒂嘉贏得政權,令人憂心尼國“外交”可能轉向;此外,與大陸建交的傳聞久已不脛而走的巴拿馬,在台WHO入會表決和外長會議中雙雙缺席,形勢已是岌岌可危。

  社論認為,觀察這些蛛絲馬跡,哥斯達黎加的斷交,會不會觸動中美洲邦交的骨牌效應,顯然是台灣必須警惕之處。尤其,這次主導與台斷交的哥斯達黎加總統阿里亞斯,廿年前即曾因調停中美五國衝突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的國際聲望與地區性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如何防止哥國斷交引發連鎖效應,“外交”人員絕不能掉以輕心。

  社論指出,黃志芳昨天痛斥阿里亞斯不顧民主、自由價值與大陸建交,有損其和平形象;此話說得義正辭嚴,卻已掩不住台灣金錢外交逐漸支撐不住虛弱民主形象的真相。事實上,冷戰結束後,全球民主與極權世界的鬥爭早已轉化,尤其近年來北京的外交宣傳從“和平崛起”再調整為“和諧世界”,調子更軟,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外交競賽卻遲遲沒有發展出新的思維。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不僅變本加厲地沿用了李登輝時代的全套金錢外交,甚至發動“烽火外交”,經常在外交陣線煽風點火,以提供島內政爭的消費之用。台灣稀有而珍貴的外交資源,哪禁得起這樣蠟燭兩頭燒?

  以聖盧西亞的建交為例,尚未正式簽定公報前,即被蘇貞昌拿來在初選舞台上當成個人政績炫耀。再如奧運聖火來台,原本是台灣和國際社會雙利之事,卻遭扁政府出爾反爾地操弄。如此貪圖短線的操作手法,怎麼可能在“比氣長”的外交戰線潛心布陣,然後一擊取勝?

  更可議的是,扁政府將烽火“外交”玩到盡致,不僅變成領導人的即興遊戲,更將整個“外交”系統都帶到一種“草螟弄雞公”的心情,故意製造機會挑釁,然後再以被打壓的姿態“裝可憐”向民眾控訴中共的霸道。請問,一個自愛的“國家”,會用這種“以己之弱、擊人之強”的手法搞“外交”嗎?一個自重的政府,會故意拿自己的尊嚴開玩笑嗎?

  社論認為,這次北京輕取哥斯達黎加,可見其在當地潛心部署之績效。大陸的外交手法步步為營,非台灣之輕浮作秀能比。大陸之所以尚未大動作進擊台灣中美洲及加勒比海邦交大本營,主要是顧忌美國對其“後院”的感受;此次,若非為報台奪聖盧西亞之事,哥國斷交之憾未必會於此時爆發。扁政府的“外交”挑釁,如今已嘗到了苦果。

  以聖盧西亞換哥斯達黎加,黃志芳貪小失大,下台猶有餘辜。然而,那些把台灣的“外交”資源當成個人政治燃料的主政者,若不換換腦袋,台灣的“外交”災難勢必仍將紛至沓來!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