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逸儒:只要中國國民黨不放棄追求國家統一的初衷,其為了未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贏得選舉所採取的一些可能是“必要”的措施就變的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了。 |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作者 蔡逸儒)坦白的說,學社會科學的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凡事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事情往往因地、因事、因人、因時而可能有不同的結果;在中國大陸,凡是學過辯証法的讀者大概都懂得正反合,合二為一或一分為二的道理;年紀大些,有過相當人生歷練的朋友,恐怕更是知道人生的無常,事情無法盡如人意。有些明明是對的事情,但終究變成錯的,有些錯的事情,但因為對手的應對失當,反而誤打誤撞成了對的。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體驗。
就以兩岸關係來說,很多人都痛惡民進黨所主張的台獨分裂主義,但如果由辯証法的角度出發,說不定由於台灣日漸高漲的台獨主張,才使得北京當局正視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更願意以比較宏觀的角度和同理心來看待、理解台灣民眾的悲情,甚至採取了一些示好行動,以爭取台灣民眾的向心力;不過如果說台獨的主張與行動一味膨脹,到最後萬一失去控制,逼的北京動武,說不定這又反而促成了中國統一的早日到來。福禍相倚,沒有人說的準,對吧?
若再由鬥爭的觀點切入,大家應該知道,革命(或民主社會中的選舉)從來就不是一條直線,一個真的職業革命家或機靈的政治人物,在不放棄理想與堅持的前提下,若不懂得暫時的退卻或隨機應變,準備走彎曲的道路,適時、適度的回應民眾需求,不懂得爭取廣大的同盟軍(即使這些同盟軍只是暫時的、階段性的),這就是不懂得政治和鬥爭的本質,其最終結果一定是被時代潮流所拋棄,或在選舉中落敗。過去國共之間血淋淋的鬥爭經驗就是如此。
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於中國國民黨弱化、淡化所謂統一的主張,強調台灣優先,避免給民進黨攻擊的口實,或許是個不得不然,或至少能夠理解的作法,國民黨總不能抱殘守缺,而不與時俱進。但同樣的,許多人也會由另一角度考量,說是國民黨此舉可能未必爭取到淺綠民眾的支持,反而傷了其原來支持者的信任,而且有人一定會質疑,這到底只是策略的轉移,為了爭取勝選的權宜之計,或是放棄了追求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統一中國的最終理想?
如果說政治的本質就是爭取執政機會、施展理想抱負,如果說北京也懂得與時俱進,調整對台政策(雖說這其中有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原則,可變的是手段),若還要國民黨堅守立場,不准“策略”微調,這或許也有點強人所難。在筆者看來,只要中國國民黨不放棄追求國家統一的初衷,其為了未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贏得選舉所採取的一些可能是“必要”的措施就變的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了。
話說回來,這次國民黨的本土化發展到底是手段,還是目標,恐怕就像我們質疑,台獨是手段或目標一樣,永遠不會有個答案,恐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或許本來只是手段,後來的發展卻變成了目的。看來政治真的是一門高明的騙術!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遍,打死也不學社會科學了。(作者 蔡逸儒 現任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