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祺:謝長廷沒有“罩門”?“天命”在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1 15:32:42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發資深台灣問題評論員林修祺署名文章稱,民進黨初選結果說明了:一、黨內將“台獨”作為目的的是少數,將“台獨”當作手段的是多數。二、對陳水扁及其路線投了不信任票。三、國民黨“完全樂觀不起來”。四、馬英九碰上一個沒有“罩門”的、最難纏的對手。五、假如“天命”在謝,謝治台總比扁好。

  文章說,民進黨今次黨內“總統”初選,是其創黨二十年來最激烈的一次,參選的“四大天王”個個心狠手辣,互相攻訐。兩名熱門人選蘇謝之戰更殺紅了眼,刀刀見骨,在黨員投票前幾天,發生檢方偵辦謝案公文外洩,在媒體曝光事件,蘇貞昌被認為是“幕後黑手”,利用其掌控司法行政權重擊謝長廷。由於蘇貞昌獲陳水扁和黨內新潮流等力挺,並且帶職參選,可利用行政資源宣傳造勢及對縣市長大開政策支票,選前一般估計他出線的機會最大,連謝長廷陣營都預料,蘇可贏一萬至一萬五千票。但投票結果令人們大跌眼鏡,謝長廷出乎意料地以45%得票率壓倒性勝出,蘇貞昌大熱倒灶得票率只有33%,游錫堃為16%,呂秀蓮低至6%。蘇、游明白大勢已去,先後宣布退出初選,“誤入叢林”的呂秀蓮已不足論,謝長廷篤定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及綠營新共主,與藍營共主馬英九對決○八年大位選戰。

  謝長廷出線非僥倖

  文章問:為什麼謝長廷能在民進黨“總統”初選壓倒性出線呢?從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觀之,謝長廷具有反敗為勝的能耐。有人認為他今次勝出是意外,或運氣使然,但綜觀他的學歷、從政經歷、理念和風格,他最終成為綠營新共主並不是偶然和僥倖的。從謝長廷的從政歷史來看,他遭受挫敗時總是不屈不撓,以柔軟的身段和精明的策略突圍而出。謝是民進黨創黨人之一,也是該黨“福利國連線”的發起人,曾任民進黨中常委、中評委主席、黨主席、“立法委員”,連任兩屆高雄市長。他在民進黨內的資歷比陳水扁有過之而無不及,卻一直受陳水扁壓制、排擠,因而有“扁長情結”之說。○五年初陳水扁任命謝長廷為“行政院長”,只因為其親信游錫堃政績乏善可陳,要利用謝作下台階及擋箭牌。謝長廷擔任“閣揆”不到一年就被扁粗暴趕下台,但他沒有氣餒喪志,在去年底不計勝負參選台北市長,結果雖敗猶榮,得票超過上次,拉高了他的民氣,提高了他在黨內的聲望和地位。

  文章指出,謝長廷在今次黨內初選中的處境本來也不利,蘇貞昌、呂秀蓮可運用行政資源圖利,游錫堃則有黨機器奧援及阿扁支持,只有謝長廷在財力和人手不足的困境下孤軍奮戰,打一場不對稱、不公平的戰爭。然而謝長廷不怕打硬仗,他敢於、亦善於強行仰攻,先贏得局部優勢,再徐圖全局優勢,最後大獲全勝。關鍵在於他有戰略、戰術和鬥爭策略。

  戰略策略勝“三天王”

  文章說,在戰略上,謝與扁早有區隔,卻又迫使扁從明顯挺蘇游到形式上中立;謝不強出頭,不稱王稱霸,不口出惡言,塑造雍容大量的風格,廣結善緣,其積蓄的感動力量能使李應元叛蘇投謝。在策略上,謝先讓蘇游呂互相廝殺,接著聯游呂合擊蘇,同時讓綠營覺得蘇謝大戰是新系與非新系之戰,是“新蘇聯”欺負謝及非新系,令綠營內部出現批新系空前狠烈的聲浪,新系在“立委”初選潰敗,哀鴻遍野,從而使蘇被孤立。當扁、蘇及邱義仁最後使出殺手鐧,讓謝涉案公文曝光時,謝表現了危機應變和管理的能力,表示“世界上最委屈的事情就是有委屈卻不能講委屈”,即迂迴反擊,亦打悲情牌爭取同情分,終於化險為夷。

  文章表示,相對扁蘇游呂,謝的特色和優勢就是“理念先行”,戰略掩護戰術。謝的論述相對最強,也是唯一有提出整體論述者。他在參選聲明提出“台灣維新論”,接著在首場電視辯論會中,從“四大優先”說到“和解共生”,強調為人民而和解,為台灣而共生,“台灣意識”是包容的、正面的,不是排他的、否定的,應該肯定台灣人共同的經驗、命運和記憶。因論述較理性務實及有戰略眼光,謝因而加分不少。

  對阿扁投不信任票

  文章問道:民進黨初選結果說明什麼呢?

  一、在民進黨內真正追求“台獨”的仍只是少數,利用“台獨”訴求作為選舉工具的是多數。在“四大天王”中,謝長廷的“台獨”色彩最淡,早在二○○○年六月,他就宣布要以高雄市長身份訪問廈門,進行破冰的兩岸城市交流。他剛就任“閣揆”時,又強調致力兩岸和解,堅持“一中憲法”,表明“政府不宜操作去中國化”,不會以行政權力推行“正名運動”。在今次初選中,蘇游呂都針對謝的“憲法一中”狠批,痛斥他“混淆國家定位”,謝則質疑他們是否言行一致。投票結果顯示,黨內將“台獨”作為目的是少數,將“台獨”當作手段的是多數。

  二、這是對陳水扁及其路線的不信任投票。陳水扁親游挺蘇,背後操作“蘇游配”,蘇游亦採取完全依附陳水扁的策略,以為有扁助力“勝券在握”,結果“臨場大敗”。扁謝則一直在施政理念上有重大分歧,謝亦軟性顯露與扁區隔,得票率卻大幅領先,投票結果具有陳水扁在民進黨內人氣及影響力急跌的指標意義。投票翌日扁自稱“不會跛腳”,但隨著謝長廷成為綠營新共主,民進黨內上、中、下層都會加速棄扁投謝;而謝長廷為贏得大位,亦會強化“維新變法”,回歸中間路線,故必然加快與扁切割,突破扁的控制和負面結構,進入“謝長廷時代”。

  國民黨甚緊張焦慮

  三、國民黨“完全樂觀不起來”。“選前盡情開打,選後迅速整合”,是民進黨的文化、傳統。今次民進黨“總統”初選取消民調程序,戲劇化提前收場,不到二十四小時,“四大天王”立即整合,營造團結氣氛,再次證明民進黨是個會選舉的政黨。國民黨高層表示,謝長廷一出線,“四大天王”內訌即設好停損點,跟國民黨歹戲拖棚的“馬王配”相比,顯然優劣立見,形勢發展讓國民黨“高度悲觀”。

  四、馬英九碰上最難纏對手。謝出線與馬對決,引起國民黨高度緊張,非常焦慮,立即成立因應對策小組,拚命找謝的“罩門”,但發現謝的“罩門”很另類,一些其他政治人物可能一碰就死的問題,擺在謝身上卻毫髮無傷,如宋七力案,謝被外界質疑迷信怪力亂神,他卻安然無事;高捷案情節不輸興票案,謝也能全身而退。若論政績,創造多項高雄市政奇蹟的謝長廷,也勝過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的成績單。謝馬二人的個性有同質性,都屬外柔內剛,謝提出的“憲法一中”、“盡速三通”,也與馬主張相近,但謝擅長彈性調整、包裝行銷及辯證論述,在爭取特定選民支持時比馬更靈活機動,謝的“和解共生”說可取得不少淺色和中間選民的認同,加上他擅打文宣戰、組織戰,絕對是難纏的對手。馬謝對決,馬陣營的基調是“大拙勝智巧”,如此接招,謝也許更輕易“斬馬”。

  五、假如“天命”在謝,謝治台總比扁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肯定進一步發展。謝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政治人物,悲觀點看,他搞“台獨”也會理性務實些,至少不會讓兩岸政治關係出大亂子;樂觀點看,他把“和解共生”作為處理兩岸政治關係的主導思想,兩岸當局可以在和解中恢復接觸談判,進而向“兩岸和諧”的目標推進。北京對謝長廷比較放心,也不會有太高的期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