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三次流產:中國大飛機項目的曲折歷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9 12:04:28  


中國的大飛機項目已經夭折三次,現在是第四次上馬了。
  從1970年8月毛主席、周總理決策上馬運10項目算起,中國30多年來發展大飛機的航空歷程說明,由於研發週期過長,一般在10年左右,大飛機項目很容易中途夭折,政府換屆、航空工業規劃調整、國防戰略調整都多次讓大飛機項目的發展付出下馬停工的慘重代價。因此,對於這項長週期、高難度、大投入、易失敗的高科技工程需要用法律手段來保證其實施,來克服“下馬容易上馬難”的實施困境。 

  ●第一次上馬的大飛機定位是中國的“空軍一號” 

  經過兩三年的醞釀和建議,1970年7月,毛主席、周總理決定上馬運10項目,代號“708工程”。項目的工程目標是為國家領導人研製出國訪問的專機,為了在國際外交場所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以及從中國直飛歐洲地拉那的遠航能力,因此100人客座和8300公里的長航程是主要特點。 

  第一次下馬是因為沒錢買油試飛。1985年2月,運10研製的財政經費被有關部門卡掉,原本由上海市和財政部共同承擔的資金沒有著落,出資方的答復是三機部沒有給報有關運10的年度工作預算,正在試飛當中的運10飛機由於沒有3000萬元人民幣的油料費用,項目被迫停止。耐人尋味的是沒有正式的停工文件下達,因此現在還有人說“運10沒有下馬”,沒有具體而清楚的文件和上級命令啊。 

  運10下馬不久,國內的專家就群起上書,要求發展自己的大型飛機製造工業。 

  1984年6月4日,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219名研究人員在吳苕溪、趙國強的帶領下,聯名向中央寫信,表示不要花巨額外匯去組裝MD-82,建議在運10基礎上發展中國民航工業。 

  1986年3月,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與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3位科學家一起,聯名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重要報告:《關於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即“863計劃”。在此背景下,1986年7月30日,胡溪濤聯合北航、南航和西北工大的3位校長沈元、張阿舟、季文美聯名向鄧小平同志上書《千方百計儘早提供和使用國產幹線飛機》,在信中,四老從交通運輸發展、航空工業發展需要等角度,闡述了發展幹線飛機的緊迫性。 

  ●第二次上馬僅僅是國務院決策過的“運16”幹線飛機概念 

  1986年11月在“四君子上書”之後,國家科委召開研製幹線飛機論證會,征得了計委、經委、航空部、民航局的同意,提出了《發展幹線飛機振興航空工業》的報告上報國務院。而在這次論證會上,也有不同意見。當時一位領導提出,發展中國民用飛機的步驟應該是首先以70~100座的大支線飛機為突破口,然後發展幹線飛機。這是日後“三步走”策略的最早露面。 

  國家科委報告上呈之後,1986年12月4日,國務院召集第125次常務會議,決定研製幹線飛機,參考方案是原運10研製單位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提交的運16方案。這是在運10下馬後,同意研製幹線飛機的最高層會議。 

  在1986年到1988年,航空工業部科技委組織的《2000年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在民用航空技術中提到幹線飛機是民用飛機發展的戰略重點。而1988年10月30日,國務院對研製幹線飛機項目書作出批復,要求爭取在1996年取得中國適航證,投入國內的航線使用。 

  1989年,航空工業部組織專家對幹線飛機的總體設計、總裝、總質量控制等進行論證和招標,最終確定在上海做幹線飛機。 

  1992年1月,時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長的何文治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樂觀估計“中國1994年將可生產出第一架幹線飛機”。 

  第二次下馬是幹線飛機決策變成了空客合作的100座大支線,走了3年,空客背約,資金挪用,項目終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