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三次流產:中國大飛機項目的曲折歷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9 12:04:28  



  ●第三次上馬是大型支線飛機上馬,沒有幹線飛機概念 

  1998年的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上書之後一年多,到了2000年2月,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聽取國防科工委關於民用飛機發展思路的彙報,確定集中力量攻支線飛機,要求在30~70座之間選定設計的座級規模。據某些當事人說,有關領導要求開發50座支線飛機,因為國務院決議是30~70座,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取中間數,(30+70)/2=50,因此要發展50座最符合國務院領導的決策。而在當時上海飛機設計所一批飛機設計師的強烈要求下,以70座的上限作為ARJ21的基本型,這樣ARJ21的座級規模就成了今天媒體上公佈的70~90座,否則的話我們今天看到的ARJ可能噸位要小得多。據一個上海飛機設計師回憶,在總體佈置設計ARJ21的排座時,一排6個座位的座級方案被禁止討論,因為一排5個座是支線飛機而6個座就是幹線飛機了。而在ARJ初期的市場調研中,航空公司認為ARJ21的加長型105座是市場最大的需求,這個方案也被禁止討論,因為超出支線飛機的座級數額了。隨後,在“十五”期間,支線飛機被列入12大高技術工程之一。而研製自主知識產權的50~70座級的新型支線飛機被作為突破口,成為“中國大飛機之夢的替代品”,沒有實現“國際合作”的三步走戰略繼續在支線飛機上走。 

  從大飛機三上三下的歷史來看,很明顯是航空工業部“三步走”策略與國務院的幹線飛機策略在反復較勁。“三步走”與“幹線飛機”在反復較勁,你定你的,我幹我的。國務院畢竟不是航空行業主管機構,國務院的各級領導難免對技術細節不甚了了,在對於把握航空工業策略的技術方向上稍有疏忽,“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自主的大飛機研製就成了引進合資,或者是變成了支線飛機的“三步走”。國務院決議上明明已經通過的發展大飛機決策,到了航空工業系統的領導層和執行層就成了“三步走”,真是“令不出中南海”。 

  在剛剛打開國門脫離計劃經濟的時代,出國考察是一件如同登月的人生快事,引進合資可以為主管部門官員提供大量出國考察的難得機會。也許更有些說不清的個人所得,原民航總局局長沈圖的叛逃事件就是一個典型,被美籍華人張某的商業賄賂所征服,堅決不買運10飛機,從而直接導致運10下馬,危害了中國整個航空工業的路線決策。航空工業作為傳統的軍工產業,決策和管理體制封閉,類似准軍事化體系,自成一家,除了國務院的決策以外,社會輿論很難影響航空工業部門的決策。一旦國務院的決策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執行,關起門來,自行其是走上自己最認可的“航空工業客觀規律發展”就成了必然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