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韓國與美國在4月2日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國際間一般的評論都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合約,韓美兩國均將獲得經濟上的利益。韓美間的FTA談判進行未久,馬上就得到成果,令國際觀察家詫異。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署名文章說,近些年來韓國在經貿方面極為活躍,顯示出他們的活力、果決和執行力。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是重災區,台灣則略受波及,全身而退。韓國當局當機立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簽訂不平等條約,許多韓國人引以為國恥,但他們勵精圖治,逐步渡過難關。2001年國際網絡泡沫化,亞洲各國的經濟普遍受打擊。之后的6年韓國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8%、7%、3.1%、4.7%、4.0%、5.0%。在2003年至2005年3年中落后於台灣,兩地的發展也在伯仲之間。但是韓國的經濟策略攻擊性強,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神速,他們克服了與中國在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差異,佔領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國市場。3年前韓國的國民所得一舉超越台灣,去年的國民年所得,韓國已經比台灣多出2000美元,今后台灣想追上韓國,恐怕相當困難。
台灣的許多經濟學者曾為此唏噓不已,因為自上世紀60年代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就遙遙領先韓國。韓國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化為轉機,痛定思痛,強力清除官商勾結,整頓大財閥集團,嚴刑峻法,提高經濟效率,短期內獲得不少成效。大財閥集團經過瘦身之后,全力發展品牌,投入巨資搞研發,開拓行銷管道,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有不少韓國自家發展出來的品牌,在國際間已獨樹一幟。台灣的各種企業仍然以中小規模佔多數,電子代工業是主力軍,自創品牌還是句口號,再過幾年台灣恐怕已不能和韓國相提並論了,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文章指出,台灣僥幸躲過亞洲金融風暴,當時上下的心理多為竊竊自喜,苟且偷安,以不變來應付萬變,能拖就拖,不面對問題不解決問題。政黨輪替之后,民眾見到的是公權力向市場財團廣伸黑手,官商之間的暗盤交易利益輸送從上到下比比皆是,愈演愈烈。當韓國整頓經濟告一段落之后,又整體規劃攻佔國際市場。台灣當局卻設下重重障礙,全力阻擋各大小企業西進大陸,將一切優勢變成劣勢,使無限商機轉成危機。如今台灣的經濟,落得一個處處比不上韓國的慘狀,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美韓迅速簽訂FTA對台灣的沖擊不小。因為韓國經濟產品與台灣產品歷來就有相當高的雷同性。在前50項對美國出口的貿易品種中,台灣與韓國重疊的項目有21種,包括了金額比重最大的IT產品,半導體、無線通訊器具設備等,車輛零件、鋼鐵、金屬制品、石化塑料、電機產品、針織成衣也是大宗,近乎囊括了台灣所有的主要出口產品。自此美韓之間的貿易,將以零關稅進出,台灣貨的競爭力隨之大大減弱。幸好IT產品有信息技術協議(ITA)為保障,產品大部分降至零關稅,對台灣的影響還不大,又能苟安一陣子。
文章說,最大的隱憂是台灣當局對此仍持一貫冷漠的態度,不肯面對現實。過去六七年來,台灣曾數度向美國提出建議,簽訂雙邊FTA,美方以沒有時間排不出協商日程來搪塞。實際情況是美國對亞太區域經濟的主要考量,全放在東盟加1、加2、加3和加6的迅速發展上面。東盟10國與中國大陸的FTA即將成形,再加上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不久也將成立自由貿易區,席卷整個亞太地域,美國則被完全摒出局外。
山姆大叔非常著急,積極利用APEC會議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計劃(FTAAP),但是離付諸實行尚有頗長遠的一段路要走。美韓閃電式地簽訂FTA,有人認為是美國在亞太經濟整合圈的邊緣上,搶先突破了一個缺口,堪稱一次勝利。最孤苦伶仃的又是台灣,它無論是現階段或可以預見的將來,在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協議中都被拋棄在外,沒有受到邀請,自我提出也被拒絕。但是台灣當局從上到下沒人著急,既無長期計劃,也擬不出短期因應之策,就這樣拖下去。問題是能拖到幾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