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民進黨初選的“排藍”議題,亦充滿了虛幻性。且舉二例:一、謝長廷在“排藍”民調中勝過蘇貞昌,但謝的憲政、兩岸及族群論述卻較蘇“趨藍”。謝是以與陳水扁保持距離,及個人的拚鬥能力被綠肯定;而綠似亦不在意謝的“趨藍”論述。可見,在蘇謝二人的對照中,“藍綠”已非一般刻板印象中的標準。二、據稱沈富雄在“排藍”及“不排藍”民調中,皆居優勢;他本人亦對民調有信心,卻怕傷於“人頭黨員”。於此可見,在台北市,沈富雄似亦非綠色選民眼中的異端。以上二例顯示,在有些個案中,“排藍”其實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未必能反映綠色選民對民進黨的真正期待。
社論表示,民進黨放棄作為“全民政黨”及“全民政府”,難道是全體綠色選民的期待?綠色選民去年在北高選舉中給民進黨的支持,是否即等於他們願意看到一個嚴重撕裂的社會,及唯深綠是從的台獨政權?
當民進黨藉“排藍”回報深綠對陳水扁貪腐政權的支持時,難道不覺得也有些淺綠選民未必是因挺獨挺貪而投票給民進黨?他們其實願見民進黨的反省與改革,並採取理性雙贏的兩岸政策。難道所有的淺綠選民,皆贊同民進黨採取如此激烈的“排藍”手段,來撕裂台灣社會嗎?
民進黨將“綠”一體視為“撕裂社會”的支持者,又將“藍”一體視為必欲排之而後快的“非我族類”。這樣的路線非但在“應然”上是開倒車,在“實然”上亦未必符合社會的意願。
社論稱,“分裂的社會”難以癒合;“分裂的政策”難以整合。民進黨對內辣手“排藍”,對外兩岸政策卻又不得不“趨藍”;這種內外矛盾的路線,實與政治自殺無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