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白鱘無聲再見,不要讓“永別”的那一天真正來臨
http://www.CRNTT.com   2022-07-28 20:59:40


 
  尤其是近十年間,在各種奪人眼球的萌寵短視頻的鏡頭之外,人與動物、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野生動物栖息地遭到破壞,如雲南大象不得不長途遷徙尋找“新家”;燃燒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讓我們正在經歷最炎熱的夏季;根據聯合國氣候科學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說法,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來到200萬年來的最高值。

  這次白鱘與我們“永別”,也是地球的生態系統向我們發出的又一個警告: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陸地已遭到人為破壞,很多動物植物已經無處容身。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表示,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特別是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當下,采取前所未有、協調一致的全球行動,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下降的情況,保護人類與自然未來的健康和生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面對空前的生態危機,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刻不容緩。生物多樣性將我們這個世界的每條獨立但又彼此關聯的生物鏈相連接,每一種生命形式,無論多麼微小,於整體都必不可少。

  一位生物環境學家說過,“我們是唯一對我們的未來和地球生物多樣性有意識選擇的物種。”因此,人類必須攜手,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從生態、國際、社會等多個層面采取一致行動。比如,從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地向清潔能源過渡,減少碳排放量;加強區域合作,更有效地進行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以及相關的科學研究等。

  同時,人類也需要改變必要的生產和消費的方式。改進技術,減輕人類必需品的生產對動植物栖息地的壓力,逐步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減少浪費,鼓勵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對工業品的產生、使用、直至廢棄,采用更加可循環、可降解的方式,減少對自然的破壞等等。

  面對一場場我們與其他動植物本不該有的道別,是時候好好反思,修補人類與自我、與自然的關系了。否則,當我們離去的那一天,沒有誰會為我們“悲傷”。(來源:新京報 作者:周威 編輯:劉昀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