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速公路“一封了之”?別再人為添堵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18:12:54


  呂哥今年41歲,開卡車已經12年。3月26日,他從重慶出發,拉了一車貨前往上海,沒想到,遇到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一路上,呂哥體驗了高速公路封閉、多次核酸、因行程碼帶星在服務區就地隔離等種種離奇經歷。最終,一趟原本兩天的行程,用了兩個星期才走完。

  這個出現在《三聯生活周刊》近日報道中的“呂哥”,是一名普通的卡車司機,是全國3000萬卡車司機中的一員。他12年的運輸生涯,就是游走在全國各地日益密集、快捷的高速路網上,接貨、送貨、配貨,在一條綫上跑,多個點上短暫停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他的卡車平日裡跑得很歡實。只是這一切因為新一輪疫情,以及各地的封路措施,竟然變得魔幻和不真實起來。

  各個路段的封堵措施背後都有原因,具體到某些特定時段和特定地點,這些理由還很充分。但最近不少卡車司機的游走經歷也表明,很多地方高速公路的防控政策越來越堅硬、越來越缺乏彈性了,“凡是”“一律”“堅決”“全部”……這些斬釘截鐵的表述,讓卡車司機在等待中變得提心吊膽,焦灼不安。

  種種不確定性之下,上述報道中的呂哥越來越無奈。他得學會發出各種求助信息,并通過熟人獲取不同地方的管控信息;他得想辦法打車離開高速找到能做核酸檢測的地方,并計算好時間;他得找地方蟄伏,靜待行程卡上的星號消失;他得解決好待在服務區裡的吃飯問題……

  生活的質地是堅硬的,對誰都不易。在疫情之下,像呂哥這樣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的“卡哥”,各種困難更是被放大了。問題是,這樣的困難本不應該發生。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就應該科學、精准防疫,分級分類管控,這既是及早阻斷病毒傳播的需要,也是確保民衆正常生產生活的需要。高速公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一旦處處設卡“一封了之”,必然會產生堵點,阻滯正常生活。

  種種亂象背後,其實是一些地方層層加碼、簡單粗暴的管控思路。在這些地方看來,只要把道路一封,似乎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至於這樣做會不會影響經濟和民生,以及卡車司機可能面臨的困難,并不在他們思考的範圍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