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荊州大意失關公”的反思:一些地方為何痴迷建巨型雕像?
http://www.CRNTT.com   2021-09-10 22:57:53


 
  “眼球經濟”的背後還有一層考慮是,為了“認祖歸宗”。陳志輝分析:因為不少歷史名人在全國多地都有傳說和故事,如果修個國內最高的雕像,表示這個名人代表的是我這裡,無形中為當地做了營銷。比如,廣西柳州“國內最高柳宗元銅像”、荊州的巨型關公像。

  從實際發展的角度看,“眼球經濟”,一下子能帶動經濟發展,“但可能後果更嚴重。”陳志輝說,開始確實吸引不少游客,這樣飯店、民宿也相應建起來了,一年後呢?如果沒有文化內核支撑,經濟得不到可持續發展,前面投入的可能就會浪費掉。“沒有形成文化底蘊,就是一個雕像而已。”

雕像越多,文化越濃?

  湖南省政府參事許春曉所贊成的觀點是,“絕對不是建個地方文化名人的雕塑,就能代表地方文化的特點。”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挖掘地方文化,所謂的地方文化,表現并不僅僅只是人物,還有風土人情、吃穿住行等。這種文旅融合,是需要與消費者需求匹配的。

  “若地方光憑一個故事,沒有實物載體,人們很難記得住。有了實物,還要有文化的魂來支撑。”許春曉舉例,荊州關公巨型雕像,除了關公的文化——忠誠與擔當,和現代要素如何結合起來,形成文化集聚地,實際上是一種核心文化的展示和內涵。

  游客到荊州,除了雕像外,有沒有旅游產品和服務能融合的?消費者更注重品質,更在意體驗感和參與感,需求也更多樣化。將文化產品和服務與衣食住行的必需品緊密結合,文化的價值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實際上,綜合因素考慮後,最終才能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

  “雕像要發揮文化底蘊、審美效果、倫理功能、經濟效益等作用,建設前都要進行科學論證。”許春曉說,作為決策者,要從文化發展自身的規律出發,與消費者需求相匹配,或許才能“跳出雕像,回歸文化”。(來源:瀟湘晨報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