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象回家住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21-06-11 18:19:54


 
  “與在茂密森林中覓食相比,大象更喜歡出來吃莊稼。”劉光裕等研究人員發現,最近遷到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的“缺耳朵家族”,最近10多天來,早上進入有水潭的地方,在水潭周圍密林中躲避陽光,晚上出來吃玉米。

  人們發現,大象“能吃好吃的就不吃味道差的”。專家據已發表的文獻統計,亞洲象能吃的植物有240多種,其中包括很多農作物,亞洲象對於食物的選擇有季節性變化,也常常因此進行季節性的遷移。近年來,隨著人們的動物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亞洲象開始減少對人的恐懼,更加頻繁地走出保護區啃食農作物。劉光裕說:“如果有人種植玉米、水稻和番木瓜等,大象會定期出來巡視,成熟的時候就來食用。”

  段昌群認為,目前正是夏季,北遷的路上,青苗生長,玉米鮮嫩,這些大象喜歡的食物誘使它們離家越來越遠。北遷的路上,又得到極好的待遇,芭蕉、菠蘿、玉米總會“奇跡般地出現在路邊”。

  盡管投食是保護人象安全暫時的、最理想的方式,但專家們擔心這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會對大象的健康造成影響。

  “相當於人一直吃大魚大肉一樣,長期依賴,容易造成營養過剩。”段昌群說,同時,途中遇到暴雨、夜晚溫度降低,極端天氣變化,飲食不合理,都可能導致大象生病。如不盡快結束這次危險的探險旅行,誘導它們回到北回歸綫以南世居的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在一個不屬於它們的生態環境里,大象將面臨著氣候、食物、人象衝突、健康安全等衆多挑戰。

  段昌群認為,遷徙象群什麼時候返回,大家心里都沒底。但象群回去以後,如果沒有合適的、足够的栖息地,一旦北游覓食成為常態,各地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處於高度應急狀態,不僅要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和代價,同時對大象的生存也不利。大象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目前更應該用科學的嚴謹性和生態理性,來引領公衆認識到亞洲象遠行面臨的嚴峻性,讓大衆的圍觀娛樂提升轉化為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善待自然的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