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炒鞋大軍轉戰國貨 “撿黃金”還是“割韭菜”
http://www.CRNTT.com   2021-04-07 18:42:14


 
  事實上,安踏、李寧等國產球鞋短期內價格暴漲的背後與幾日前新疆棉花事件不無關系。3月24日,一份“抵制新疆棉花”的企業名單被曝出,其中包括與HM共屬“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會員體系的一些洋品牌球鞋。

  對此,廣大愛國網友紛紛表示譴責,并選擇用腳投票,支持國貨,下單李寧、安踏等知名國產品牌。然而,下單時,不少“球鞋粉”卻發現很多爆款不是斷貨就是漲價,并表示,“再漲連國產都買不起了,救救打工人吧!”

誰在炒鞋?

  炒鞋作為一種市場行為,或許可以用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來解釋,其中包含了經濟活動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種角色。相對應的,也就是品牌方(生產者)、黃牛(俗稱“鞋販子”即電商平台或者綫下門店或者有組織的中間商)、散戶(消費者)。那麼,炒鞋這條完整的產業鏈中,誰是受益者?誰又在驅動這一產業?

  據業內人士分析,鞋販子無疑是炒鞋產業的最大受益者,因為高額的差價與利潤幾乎都被他們拿走,上游的品牌方與下游散客分不到多少“蛋糕”。

  在北商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來看,鞋販子之所以能頻繁掀起炒鞋浪潮,就在於他們洞察了球鞋期貨制的訂貨方式的漏洞。即現在賣的鞋大半年前就訂好了,貨量固定,正常市場銷售快結束時,鞋販子會將剩下的庫存囤積在手,價格自然也就由他們說了算。就算品牌方發現某款鞋被炒成爆款後進行加單生產,那也有滯後期。因為等到生產出來後,新款也已經上市了。新款中,衆多大大小小的鞋販子也會嘗試炒作某款。此時,加單出來的舊爆款,就成被“遺棄”的舊貨了。正是利用這種生產“時間差”上的青黃不接,鞋販子一再得逞,賺得盆滿鉢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