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金正日把自己外交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放到朝核問題上,但他通過鬥智鬥勇、千辛萬苦獲得的核裝置沒有給朝鮮帶來太多的安全,反而給朝鮮和鄰國帶來太多的揮之不去的麻煩和苦惱。
遺產二:貧窮的朝鮮
朝鮮經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要比中國富足。三八線以南的韓國在很多經濟指標上也只能望塵莫及。但蘇東巨變使朝鮮經濟蒙受重大損失。朝鮮賴以發展的、來自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迅速灰飛煙滅,其賴以生存的、向這些國家的商品出口也因為貿易方式的急劇轉換(易貨貿易轉變為現匯貿易)而快速下滑,朝鮮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在中韓貿易2010年跨過2000億美元大關之時,朝中貿易額還不到區區30億美元,朝鮮糟糕的經濟狀況可見一斑。
朝鮮多山地,平原稀缺,可以用來耕種糧食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從建國到現在六十多年,朝鮮政府儘管在農業方面下了很大氣力,但卻一直沒有辦法在糧食上實現自給自足。由於山地多,防洪設施弱,氣候一出現反常,朝鮮的農業就首當其衝,遭受災害。又由於工業能力有限、外匯短缺,無力生產或進口足夠的化肥,朝鮮農作物的單位產量比較低。筆者曾在今年八月上旬曾造訪朝鮮,同樣的玉米,在中國這邊牛高馬大,而在朝鮮一側則低矮瘦弱。雖然靠“土肥”催生的作物絕對的綠色,但如果數量還不足以果腹,“綠色”也只是聊以自慰的調侃。
2012年是金正日生前確立的“開啟強盛大國之門”的一年,朝鮮要在“主體鋼”、“主體纖維”、“主體化肥”等方面實現量的突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只要朝鮮仍堅持“先軍政治”和計劃經濟,“強盛大國”的大門還真不容易打開。今年10月,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阿莫斯揚言,朝鮮有大約6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風險,亟須國際援助。
朝鮮很窮,“吃上白米飯、喝上骨頭湯”還是普通老百姓的夢想。在朝鮮,一瓶在中國賣6元人民幣左右的百威啤酒,在朝鮮的價格扶搖直上到12元;朝鮮本地產的大同江牌啤酒價格則飈升到一瓶19元人民幣。“朝鮮酒貴”是真事。
遺產三:孤獨的朝鮮
金日成時代的朝鮮外交上比較活躍。儘管在六十年代朝鮮與中國、蘇聯的關係經歷了戲劇性的起伏變化,但到七十年代,它已能在虎視眈眈的中蘇之間左右逢源;朝在1975年加入了“七十七國集團”和不結盟運動,國際社會能夠經常聽到平壤的聲音;1991年,朝鮮又加入聯合國,能在更大、更高的舞台上表達自己的訴求、結交更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