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撤銷街道辦”之前做好三個“鋪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7 21:41:54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政府全力推動的,政府對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極大的干預力,雖說現代社會政府的合理定位應當是有限的公共服務型政府,但這是我們要漸進達到的目標。在當前現實下,作為我國民眾傳統心理的一種延續或者是一種路徑依賴,至少在很長時間裡,民眾依靠政府解決問題的期望值仍很高,政府的干預力仍十分必要。但我們要用好這種力,這種“用好”就包括明確告訴百姓,“統一更換捲簾門”之類不再是政府的事。漸漸地,讓要所有人一看就知道:這事是政府必須管的!而那事不歸政府管。如果在百姓對“統一更換捲簾門”是否為政府行為都無法辨清的大背景下,僅撤街道辦又有何用?

  第二個“鋪墊”是執政者要極大地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對於民生的廣泛參與,建立多種公民意見表達和決策參與的平台,如傳統媒體和網絡,如聽證和論證,如辯論和對話等等,建立廣泛和健全的社會交流機制,使各方言路暢通,民情四通八達。這裡特別要把握一個原則,即在社區管理創新和健全民主自治體系及完善議事規則過程中,要讓“利益最近的人”,及社區的居民說話,說話算話,是最基本的。

  當下就是要立即改正一些地方仍盛行的大動員、命令式、強制性、先斬後奏或生硬執法等“習慣性思維和做法”。回頭看看,我們這些年所犯的錯;還有當下激化或積累的社會矛盾,大都與管理者在社區管理和服務中忽視或漠視“利益最近的人”話語和利益有關。這個問題不解決,减機構的用處不大。

  第三個“鋪墊”就是政府要熱情培育和支持,或至少不要阻礙社區管理中的群眾自主和議事水平的“自然成長”。例如,實踐證明,培育五花八門和多姿多彩的社區社會組織,是一個好辦法。現在,一些基層幹部往往從消極層面解讀社區社會組織,實際上,只要管理得當,由草根而生的社區社會組織作為比較懂行或睿智的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自治,反而更有效,更有代表性,群眾更滿意。由此,基層政府也會嘗到放手的甜頭和輕鬆。有了以上社會氛圍、共識、民主基礎和組織等鋪墊,街道辦也好,居委會也好,都因在現代管理上“多餘”或“落伍”而正常“退出歷史舞台”,這豈不是更好?(時間:9月6日 來源:人民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