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為國家讓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2 12:24:58  


1990年,一家人在剛建成的新房前合影
 
  被安置在一間飯店暫時居住下來時,念過5年小學的何肇勝突然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路邊橫幅的標語內容,寫的不是“歡迎支邊青年”,而是“歡迎河南移民”。

  “我們不是來支援邊疆嗎?咋變成移民了呢?”何肇勝急了,趕忙向管理他們的負責人打聽。

  很久之後,他才得到回覆:“河南人多,青海人少,我們要搬到這邊來幫他們搞建設。”

  1959年,共有來自丹江口庫區的8000餘名青年被確定為支邊移民。前後兩年的時間裡,他們和1萬多名家屬一起,從中原腹地的故鄉,遷移到了2000公里外的青藏高原上。

  不去新疆了,所有移民全部回家  

  當一個人上了年紀的時候,過去的一切痛苦仿佛都變得不重要了。何肇勝的感覺尤其明顯。他跟晚輩們一遍又一遍講起自己過去搬遷的經歷,可語氣中卻帶著“為國家做貢獻”的莫大驕傲。

  為水庫搬遷了大半輩子,老人自己並不清楚這水庫的來歷。1952年,時任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和蘇聯顧問布科夫一起來到漢江調研。在這次勘察中,同行的百人專家組一致認為,兩岸山巒綿延的丹江流域,是建大壩、修水庫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一年後,毛澤東在探討三峽工程時提出了另一個設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一點給北方?”在這一“南水北調”的最初構想中,丹江與漢江的交匯口,再次成為修建水庫的最佳地址。

  可對於何家一樣祖祖輩輩生活在丹江畔的人們而言,這些消息,他們至死也無從知曉。

  1958年6月,湖北省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丹江口水利工程的設計方案。水庫還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意義:它是新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自主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時,還背負著“為三峽練兵”的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