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央政法委官員:豪強不除 國無寧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6 20:36:27  


“打黑除惡”是民心所向、國運所繫。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宣傳教育指導室主任李寶柱在其新華博客撰文,針對“打黑除惡”問題,從浩瀚的史海資料中,總結了中國古代抑制豪強、維繫民心的歷史經驗,指出“打黑除惡”是民心所向、國運所繫。其文章如下: 

  豪強不除 國無寧日 

  李寶柱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經驗,歷來為有識之士倍加推崇。歷代,以得民心而得天下的開國皇帝及其繼體之君,在勵精圖治的過程中,如何繼續維繫民心,永保不失民心,就成了他們處心積慮想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一深受網路淫穢色情侵害大學生的舉報信
 
  所以,諸如管子的“順民心”、孟子的“施仁政”一類的政治主張,以及西漢初年輕徭薄賦、唐朝初年與民休息的政治實踐,一直被奉為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保存了許多關於如何永保民心不失、從而實現長治久安的記載。其中,抑制豪強以維繫民心,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歷史經驗。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豪強之家恃強淩弱,兼併之族橫行邑裡,輕則武斷鄉曲、殘虐百姓,重則擾敗法令、肆行姦宄。其結果是,“豪奪財富入于私門,積累民怨歸於公上”。可以說,這是封建社會與生俱來、並與之相伴始終的社會弊病。遍觀當今現實,黑惡勢力橫行,說明歷史的沉渣已經泛起,如不及時痛加治理,其後果不堪設想。既然是歷史的沉渣,如何治理?自然要借鑒古代的經驗。 

  早在我國的春秋時代,隨著周天子權威的衰落,在諸侯國借“禮崩樂壞”之機興起的同時,封建豪強即隨之而悄然登場。史書記載,當時晉國的郤氏家族侵霸他人田土、強奪他人妻室。晉厲公以郤氏“族大、多怨”,于周簡王12年(西元前574年)誅滅了郤氏家族。這是我國史書中,關於豪強不法和懲治豪強的最早記錄。但是,在那個時代,像郤氏家族一類的土豪劣紳,還算不上是為害最烈者。因為,在整個春秋時代,諸侯擅相侵伐、以強淩弱、以眾暴寡,已成為歷史的潮流,其所作所為,與郤氏家族如出一轍,郤氏家族與之相比,正可謂小巫見大巫。其實,《春秋》一書所記242年的歷史,就是各國諸侯,即大封建豪強的行實記錄。孔子之作《春秋》,其所憂者即患“諸侯擅興、天下大亂”,其所欲者即以“口誅筆伐、討亂臣賊子”。故《春秋》一書,實堪稱我國第一部關於封建豪強的專著,其是非得失之意、治亂興衰之跡,是孔子留給後世以求致治之法的鏡鑒,是古人眼中最重要的一部“經書”。 

  到西漢初年,在秦朝已經實現大一統的基礎上,漢朝最高統治者數十年間,實行輕徭薄賦,實行三十稅一制度,使百姓得以休生養息。與此同時,各地又出現了一批以貴戚和兼併之家為主體的豪強勢力,並成為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嚴重因素。《史記.貨殖傳》所載“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縣,下富霸一鄉一里”,指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豪強。這些豪強“乘時射利,財豐鉅萬”,其中不少人是“童僕千指,富埒王者”,勢小者猶能“武斷鄉曲”,勢大者則必“威重於郡守”,就連地方高級行政長官“二千石”也往往不敢得罪他們。當時,身居高位、家食厚祿的大官,更是乘其富貴之資力,與民爭利,以致“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時人董仲舒曾經憤慨地揭露豪強兼併的嚴酷現實:“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山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這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