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何盟國在二戰時對猶太人被屠殺反應冷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4 09:43:11  


 
  英國人三緘其口

  儘管丘吉爾的講演大大縮小了屠殺的數字,甚至連“猶太人”這三個字都沒有提及,英國情報中心的負責人還是衝到了唐寧街。丘吉爾講這些話到底想幹什麼?要是德國人更換了密碼呢?要是我們就此失去了對他們軍事行動的掌握,任其潛艇大搖大擺地襲擊我們的艦隊,又該怎麼辦?面對怒不可遏的情報人員,首相也得做出讓步。鉛匣重新關閉,現在還不是捅破秘密的時候。

  就連宣傳機構也攙和進來。他們說現在揭露這些恐怖事件只會帶來相反的效果,老百姓根本不會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黎和倫敦拼命造謠說,長著大胡子的普魯士人在比利時打斷所有小姑娘的胳膊,大家這次難保不會誤以為老把戲又登場了。新聞部長的一席話再清楚不過:“我們報道恐怖行為時,必須掌握好分寸。應該把我們的報道限制在對那些確系無辜的受害者所遭遇的暴行上面,而不應擴大到持不同政見者的暴力對抗和猶太人身上。”

  這些聽起來令人惡心的話被順理成章地接受下來,甚至連BBC(英國廣播公司)也沒有反駁。1942年7月,一個先被關進集中營,後來從大屠殺中死裡逃生的德國籍猶太人目擊者給BBC送來一份報道,有關部門心知肚明:“他所叙述的事實,德國政府非但不曾干預,而且推波助瀾。”然而,想讓盟軍為猶太人戰鬥,是痴心妄想。

  美國人亦不願兩肋插刀

  面對如此事實,生活在英國和美國和猶太人又都做了什麼?他們試圖扭轉輿論。每天,猶太文傳電訊社都會發布新聞公報,英美報紙偶爾轉載上面的消息。但是,涉及大屠殺的消息,從來都被懷疑其真實性的主編排斥在外。羅馬尼亞軍團在敖德薩屠殺2.5萬名猶太人的消息曾以醒目的標題上過《紐約時報》的頭版;1942年6月,英國《每日電訊報》也登過納粹使用移動毒氣室殺人的報道;發生在捷克利迪斯村的慘劇(1942年德國秘密警察副首領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利迪斯村附近遇刺。作為報復,希特勒命令保安部隊血洗該村並將其夷為平地——譯者注)亦曾激起盟國百姓的憤怒,可是等到太陽重新升起,所有俱如過眼煙雲不再被人提起。相比之下,在太平洋戰場上拋灑熱血的“好孩子”,才是最能感動美國人的話題。

  這些話題既難以在讀者中引起共鳴,又因為史無前例而令人難以置信。於是乎,盎格魯-撒克遜社會中的猶太人發出的呼籲,聽起來總像誇大其詞。再者說,為猶太人張目也是一件危險的事,它可能引起自己對手的瘋狂報復,其結果必然大大不利於落入軸心國之手的盟軍戰俘。既然大屠殺已經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悲劇,那就別再因為談論它而引起新的不幸吧。

  軍方意見這時顯得特別有分量,它們也不願有人拿這個話題在耳邊喋喋不休,強調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軍事目標上。退一步講,關於大屠殺的說法簡直立不住腳。極度缺乏勞動力的納粹為什麼舍得花費氣力從歐洲各個角落搜羅猶太人,集中起來殺掉呢?他們真是愚蠢無比,難道把猶太人驅趕進工廠,或者讓他們修築要塞不是更好的選擇嗎?猶太人的事姑且放在一邊,戰略要地的爭奪方是重中之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