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老秘書追憶周恩來:總理晚年“忍辱負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9 14:42:50  


會場座無虛席,大家沉浸在對周總理的追憶之中。華商網圖
  28日上午,第9期華商文化大講堂如期舉行,隨著周總理秘書紀東的動情講述,總理鮮為人知的生活點滴,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了大家面前。紀東曾在總理身邊工作過8年,在他的講述下,周總理勤政廉潔的工作作風及一切從簡的生活習慣,使大家深受感動。周恩來真正實踐了儒家文化中憂國憂民、為蒼生社稷而自甘犧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一個人的一天可以是這樣過的 

  講座中,紀東舉了周總理生活中的普通一天——1974年3月26日,當天下午3點,總理起床,4點會見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晚上7點陪尼雷爾用晚餐,夜裏10點召開政治局工作會議,次日淩晨2點半召集民航總局負責同志,早晨7點釣魚臺辦公,中午12點去機場迎接西哈努克親王,下午2點休息。整整23個小時,總理就是這樣超強度地工作,而如此日程在那段日子裏並不鮮見,總理當時已是一個癌魔纏身的76歲的老人!“總理的一天是從衛生間開始的。”紀東說。總理一起床,他們就拿著待批閱的文件追進衛生間,總理一邊洗漱,一邊聽彙報。作為一個大國總理,在外介面前總是神采奕奕,其實這後面,有著外人無法得知的辛勞與疲憊。 

  總理的早餐是一杯牛奶或豆漿,一塊麵包上抹點果醬,午餐也很簡單,有時就是一把煮熟的花生米,正餐則是非常簡樸的一葷一素一湯。夫人鄧穎超給他寫過無數的便條,提醒他別忘吃藥、吃飯。 

  一個成語叫做“忍辱負重” 

  “總理的晚年,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非常貼切,那就是——忍辱負重,一個大國總理在精神上付出的代價,在政治上所冒的風險,非親眼所見,你根本想像不到。”紀東說。 

  紀東現在仍然清楚地記得,有一天,他在總理辦公桌上發現了一張紙,總理用鉛筆寫了《西廂記》的一段唱詞,“不公與不甘。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參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採桑娘子要晴幹。”“忍辱負重”之後,是累、氣、憂、憤。總理身累心更累,隨著“文革”狂潮高漲,總理為這個國家、民族的未來而憂思著。紀東說有一次,總理說“文革”快要結束時,臉上那種由衷的興奮,然而局勢的發展又使總理陷入更深的憂慮之中。 

  紀東說,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局勢下,一個人會面臨幾種選擇:第一,惟命是從,推波助瀾;第二,公開抗爭,阻止成命;第三,隨波逐流、阿附權勢;第四,消極怠工;第五,退避三舍,治病養身,安度晚年。但總理選擇的是捨生忘死,把整個民族帶出浩劫。正是骨子裏那種與民同憂樂,相忍為國的精神,使總理在重重壓力面前忍辱負重。總理曾給有去意的耿飆說過這句話,“人家要打倒你,不管怎樣打,你自己不要倒;人家要趕你,不管怎麼趕,你自己不要走;人家要整你,不管他怎麼整,你自己不要死。”這段話,其實也是總理自身當時狀態的寫照。 

  一組“枯燥”的數字背後 

  “總理是帶著兩提包文件住進醫院的。”紀東說。他還透露了一組數字,說在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總理的風範。 

  紀東表示,周總理從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病逝,“這587天裏,總理做過大小手術14次,平均40天做一次,就是這樣,而他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負責同志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次,召開會議40次……”每報一次數字,聽眾席上都一片驚呼,大家無法想像,一位身染沉疴的老人,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光裏,竟是如此地在病榻上“折磨”自己!從中可以看到,總理是怎樣地在“住院”。在這邊接見外賓,隔壁房間已做好了搶救的準備。最後,這位偉人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到了江河大地,就像總理在奮鬥中得到永生,在烈火中得到涅槃。他像蠟燭一樣把自己慢慢燒幹。“在總理身邊工作8年,他老人家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出生入死的奮鬥精神,榮辱不計的高尚品德,虔誠的人格魅力,嚴以律己的組織紀律,都在永遠地激勵著我們、感召著我們。周恩來,已經永遠矗立於中國大地的國土之上,他的精神已經融化到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中,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紀東用這樣的話結束了自己的演講。 

  掌聲雷動,獻給紀東,更獻給那位遠去的偉人。(來源:華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