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與民進黨的“台獨”框構
http://www.CRNTT.com   2023-09-15 12:07:06


圖1: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2022.06)
圖2: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
圖3: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22.06)
  中評社╱題: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與民進黨的“台獨”框構 李捷(蘭州),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分裂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國家認同危機的產物。其中,分裂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關係到分裂與反分裂的整體態勢。在理論上,認同轉變包括認同邊界、認同規則和類別關係的改變等內容。在分裂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這種認同轉變主要體現為在統獨立場上轉向“支持獨立”;雙重認同者放棄國家認同並轉而支持分裂認同。自2018年來,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趨勢尤為明顯。在此過程中,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框架建構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安全框架、民主框架和繁榮框架等框構實踐,民進黨當局全面建構了“反中”、“反共”、“反統”的政治生態,以敵意和歧視推動了台灣社會的認同轉變。對此,我們要堅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同時打好“鬥爭牌”與“團結牌”。一方面,需要全面揭批民進黨當局“台獨”框架建構的本質與野心,進行針對性的宣傳與叙事的框架對衝;另一方面,需要突破對台工作傳統上的藍綠陣營之分,做到以我為主,從統獨立場出發來做好溫和派的統戰工作。

  一、導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新時代新征程上解決台灣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即在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的同時,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進程。如何廣泛調動一切有利於反“獨”促統的積極因素,成為對台統一戰綫建設的重要命題。對此,我們需要以統獨的根本立場來區分台灣內部的陣營派別,超越已有的“藍綠”之分。在此背景下,除了堅定反對“台獨”勢力、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外,還需要以大團結大聯合的統戰思路爭取溫和派即中間力量的支持。事實上,後者已成為近年來民進黨等“台獨”勢力極力拉攏及恐嚇的對象。如何從深層次把握島內溫和派認同轉變的態勢,以及“台獨”勢力對兩岸關係的框定以推動及挾持這種轉變,無疑是當前對台統戰工作的重要前提。

  圖1: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2022.06)

  在理論上,分裂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實質上是國家認同危機的產物,是民族、區域等次國家認同試圖顛覆現有國家認同的反映。現有研究中,對分裂地區認同建構與動員的分析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常常把分裂地區簡單地理解為民族、宗教、價值觀等高度同質化的地區,忽視了當地認同的多元性及異質性。與此同時,由於假定某一群體國家認同或分裂認同的本質性和靜態性,無疑又忽視了分裂地區內部群體間互動、政治變遷等因素對認同的影響。由於統獨立場從根本上是由認同因素驅動的,現有對分裂偏好及認同的二元化、同質化及靜態化研究,還導致了一個重要的疏漏,即雙重認同群體(dual-identity individuals,兼具地域與國家認同)的認同狀況及其轉變的可能與現實。①因此,本文試圖以更明確的統獨立場關注台灣社會的認同變化,以反分裂的角度揭露“台獨”勢力對兩岸認同關係的框定,以期為當前的反獨促統工作提供另一個維度的參考。

  二、2018年以來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

  傳統上分析台灣地區的黨派陣營一般以藍、綠作為分野。然而,傳統的藍綠之分缺乏統獨立場的精準研判,不僅為各類“暗獨”行為提供了空間,也缺乏對藍綠陣營中溫和派的關注。自2016年民進黨在台灣地區選舉中上台,到2020年再次贏得“二合一”選舉,民進黨當局執掌台灣地區政權至今已有7年。恰恰是在這7年中,台灣地區民衆的統獨立場和認同發生了重要轉變。以2018年為轉折點,台灣地區的溫和派在民進黨各類框架的鼓動、脅迫下,其認同發生了明顯轉變。這一動向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台灣地區的溫和派在統獨立場上介於統一和分裂之間,傾向於維護現狀;在認同方面往往具有雙重認同,體現為“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當然,維護現狀的統獨傾向和具有雙重身份認同之間的關聯性,主要以統計數據的動態變化體現出來。

  圖2: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

  從台灣地區的調研數據來看,2018年成為溫和派在兩岸統獨立場上發生轉折的關鍵一年。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數據明顯反映了相關變化:希望“儘快統一”的比例從2018年的3.1%,驟降至次年的1.4%并至今維持低位;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由2018年的24%升至次年的27.8%,2022年升至28.6%;其中的關鍵在於,“偏向獨立”的比例由2018年的15.1%驟升到次年的21.8%,2022年升至25.2%的高位;與之相反,“偏向統一”的比例則由2018年的12.8%驟降至次年的7.5%并逐年下降。台灣陸委會的調研數據也反映了類似的轉折。

  在台灣人的認同方面,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數據也反映出2018年後雙重認同者比例的變化:2018年認同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由38.2%的高位急劇下降,至2020年降至29.9%的歷史最低點,2022年僅回調至30.4%。與之相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由2018年的54.5%驟升至2020年的64.3%,達到歷史最高點。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以及“無反應”的比例在同期并無劇烈波動(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從2018年到2020年下降1%),所以,台灣雙重認同者的認同轉變,主要轉向“台灣人”認同(至今兩者分別消長7.8%和9.2%)。

  所以從整體來看,台灣地區溫和派的結構正在發生明顯的轉變,總體上呈現出:在統獨立場上,偏向獨立的比例持續增長,偏向統一者不斷減少;在認同方面,雙重認同者的比例不斷降低。雖然在2016年台灣地區“大選”至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兩年間,相關數據有所波動,但未從根本上改變所謂“綠長藍消”的態勢。

  三、民進黨的框構活動與溫和派認同轉變

  分裂主義的框架建構框定了統一和分裂這一重大的議題。實踐表明,在認同分化及多元化的分裂地區,框架限定了不同認同群體間的關係和動態。一般而言,分裂主義的動員框架主要包括民族安全、民主和繁榮框架。在認同多元化的分裂地區,相關動員框架的運用逐步壓縮了雙重認同的空間,推動了溫和派的認同轉變并使分裂地區的認同朝同質化方向發展。民進黨作為實力最強的“台獨”勢力和台灣地區的“當權者”,其在近年來極力推進“台獨”進程中的框架建構,成為導致溫和派認同轉變的關鍵因素。

  (一)安全框架建構

  自民進黨2016年執掌台灣地區“政權”以來,其針對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框構就是建構安全框架,即以塑造大陸的政治、安全威脅以強化“台獨”路徑,同時以“安全化”的恐嚇、孤立政策打壓統派及溫和派。

  1. 安全框構

  首先是惡意曲解和高調反對“兩制”台灣方案,製造兩岸對立。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就發展兩岸關係提出五點主張,成為新時代大陸對台政策的總綱領。其中,“兩制”台灣方案既是大陸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路徑探索,也是對台灣方面釋放的重大善意。然而,對於來自大陸的和平統一願景,台灣方面不僅冷漠反對,而且藉機炒作大陸威脅,製造敵意和對立。對此,民進黨當局召開所謂“國安會議”,提出7項“綱領意見”。②民進黨也在同日發布新聞稿,聲稱要“捍衛台灣國家主權、堅守民主和平立場”。通過安全框構,民進黨當局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善意扭曲為敵意和威脅,不僅扼殺了兩岸關係好轉的可能性,而且加劇了島內社會的分化。

  圖3: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22.06)

  其次是藉香港“反修例風波”製造所謂“亡國感”。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民進黨別有用心地利用香港“反修例風波”進行操弄和煽動,大打“主權牌”、“安全牌”,強化“辣台妹”角色,放肆攻擊“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鼓吹“要選國民黨,明天是香港”。利用台港之間的聯動性,民進黨通過極力販賣所謂的“芒果乾(亡國感)”營造社會恐慌。這種明顯帶有傾向性、誘導性和話題性的社會輿論導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台灣部分民衆對大陸國家治理制度的誤解和敵視,誘發了部分民衆對大陸中央政府的主觀偏見。2020年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根據選前進行的調查分析顯示,台灣地區支持香港“反送中”的民衆合計達68%,其中逾六成傾向投給蔡英文。

  再次是勾結域外勢力,妄圖推進台灣問題國際化并製造新一輪台海危機。2022年8月,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國大陸的堅決反對竄訪台灣,對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造成了嚴重衝擊。此次佩洛西“訪台”不僅是民進黨當局長期挾洋自重、妄圖通過投靠反華勢力推進台灣問題國際化的直接產物,也是其圖謀通過製造台海危機、以安全框定兩岸關係的直接冒險。很顯然,這種挑釁已觸及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紅綫”,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進行的軍事演習已實質上表明了大陸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立場。然而,民進黨當局這種極其危險的挑釁和對抗行徑,將直接扼殺島內溫和派的存在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