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兩岸文化認同的問題與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48:13  


 
  消除傲慢與偏見培育兩岸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既包含客觀因素,也包含主觀認知,後者甚至作用更大。認同從身份來,那麼血緣、民族、歷史、文化等客觀上決定了人的身份。但是人的主觀認知可能與客觀因素吻合,也可能不吻合,甚至於相反。因此促進兩岸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也必須把主觀和客觀結合起來,更加主動地培育人的主觀認知和認同,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日本殖民統治、內戰、冷戰、反共教育、“台獨”運動、“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都妨礙兩岸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但是,這些已形成兩岸人民的集體記憶,難以一時改變。儘管許多事件已經過去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儘管許多人並沒有親歷那些歷史事件,但是仍然會有集體記憶存在。理論研究告訴我們,決定集體記憶的不是時間的遠近,而是集體的群體思想。個人把自己置於這個群體之中,接受它的思想和反思,就會分享集體記憶。⑤基本的歷史事實和事件並沒有變,但是現在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和看待它們,對人的認知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歷史教科書的撰寫格外重要。陳水扁時期的歷史課綱把中國史說成“外國史”,實質在培養“台獨”集體記憶的“台灣史觀”。現在已到撥亂反正的時候。

  為了打破原來的集體記憶,需要更加強大的新集體記憶。自2008年以來兩岸實行大三通,各界人民交往頻繁,ECFA簽定,兩岸人民之間的婚姻,台商陸商,台生陸生,台客陸客,這些都為形成新的集體記憶創造了最好的條件。然而,這不等於一定能形成和促進兩岸文化認同的正面集體記憶。只有消除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錯誤認知,才能達到促進兩岸文化認同的結果。

  首先,要消除冷戰思維的影響。儘管兩岸關係已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但原先的思維定勢不易消除,把對方視為“敵人”或“對手”,以為承認了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就處於下風,是用政治鬥爭的零和思維看待文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政治上都不是誰“吃掉”誰的對抗,在文化上更不是對抗而是包容融合。

  其次,要消除文化誤解,增強文化理解。文化誤解並非只存在於異質文化之中,在同一文化內同樣屢見不鮮。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其內部也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性,地域文化差異是其中之一。僅在福建一省,就有東西南北中不同的地方文化。台灣文化當然也具有鮮明的特色,本身也具有多元性。因此,儘管同屬中華文化,多元性造成了差異性,差異性既帶來互補的可能,也具有摩擦的可能。現在各界人民之間往來增多,為增強文化理解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不等於一定增進理解,如果缺乏理解的願望和溝通的細緻,交流越多也可能誤解越多。消除傲慢與偏見是減少誤解的前提和途徑。兩岸之間有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這是客觀存在;但如果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政治制度層面,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待對方,那就離促進相互理解南轅北轍。兩岸精英應當力戒偏見,引領社會大眾。比如,龍應台女士在廣州遇見小偷,證件財物被盜,補辦證件時又遇到官僚主義。龍女士撰文將之歸結為缺乏“文明”與“法治”的政府,歸咎於“制度”和“政體”。⑥其實,出行者到處可能遇到此類問題,我的同事就曾在龍女士最欣賞的德國遇到同樣的問題,自然也很不愉快。可見,消除偏見,不以偏概全,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彼此,十分重要。

  要互相欣賞對方的特點,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摒棄唯我獨尊、驕傲自大的態度。台灣在現代化進程中居於前列,文化現代化創造了成功的經驗,值得大陸學習。大陸後起直追,也實行了不少好的政策。兩岸如能攜手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則前景不可估量。當然這裡的中華文化是已經吸收了人類文化成果的不斷更新的文化。

  最後,隨著大陸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發展,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會愈益增強。例如,許多人認為兩岸的文化價值觀差異大於共性,其實並非如此。除了民眾的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傳承外,⑦大陸政府所宣導的文化價值觀也十分明確,既有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吸收,又有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發揚。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說,“宣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宣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宣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就是大陸要培育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個人認為,第一層指的是國家理想目標價值觀,第二層指的是政治社會價值觀,第三層指的是個人道德價值觀。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源自西方而又被現代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是中國大陸走向現代化也要遵奉的。同時,和諧、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民也都會肯定這些價值觀,使兩岸的文化認同更有方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也必然要大陸、台灣、港澳甚至海外華僑華人共同奮鬥,其中台灣是先鋒隊,大陸是主力軍。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兩岸文化認同一定能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昇華,為和平發展奠定更堅固的基礎。

  註釋

  ①〔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2頁,第287頁。

  ②趙建民、劉文斌:《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施正鋒主編:《台灣國家認同》,台“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第120頁至122頁。

  ③關於民族與文化之間的聯繫,可參看埃里.凱杜里:《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紀舜傑:《認同的力量—政治力與非政治力的作用》,見施正鋒主編:《台灣國家認同》,台“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第75-76頁。

  ⑤〔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頁。

  ⑥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第81-96頁。時報文化,2006年。

  ⑦參看拙文《兩岸關係中的文化問題》,《台灣研究》2010年第1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