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孫亞夫:客觀地、全面地、辨證地看待認同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30:26  


 
  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雙方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這是客觀事實。同時也應當看到,在兩岸雙方關於“一個中國”主張中一直存在著共同點和連結點。1958年八二三炮戰期間,毛澤東主席寫了兩份告台灣同胞書,毛先生在第一份中寫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他在第二份中又寫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毛先生與蔣介石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認知肯定是不同甚至是對立的,而且當時雙方正處在嚴重的政治軍事對峙之中,但在這種情況下,毛先生還是說他與蔣先生對只有“一個中國”這一點是一致的。顯然這裡面存在共同點:即雙方都認為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沒有因此而分裂,台灣和大陸還是一個國家。

  鬥轉星移50年,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題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談話。胡先生在這次講話中說,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這就講清了一個道理,兩岸尚未統一是一種政治對立,而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因此兩岸還是同屬“一個中國”。而在台灣,即使到了今天,台灣方面依據自己的現行規定,也認為台灣和大陸沒有分裂為兩個國家,兩岸不是兩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而且在對外關係上不搞雙重承認。由上述可見,兩岸雙方關於“一個中國”的主張一直有著共同點和連結點,這是兩岸關係能夠獲得穩定和發展最具根本意義的基點。有了這個基點,雙方就可以求同存異:求“一個中國”之同,存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認知之異。有了求同存異,兩岸交往就有了條件,兩岸關係也可以向前發展。

  實踐已經證明,求同存異是對待和處理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務實態度、聰明智慧和有效辦法。當年,“九二共識”就是在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時又存在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認知不同的情況下,通過求同存異達成的。從而給兩岸關係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資產,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雙方尤其要把握住關於“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和連結點,通過求同存異,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雙方通過各種方法,包括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定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這一客觀事實,就確定了“一個中國”框架,從而可以進一步增強互信、促進良性互動,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拓展更寬廣的道路,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在今後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總體佈局、努力方向,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擴大交流合作,推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夯實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不辜負兩岸同胞的期待。

  有足夠的耐心進行溝通,增進理解,建立共識

  從1993年第一次到台灣來,這次是第六次了;到台灣參加公開的、媒體全程在場的研討會,這是第一次。這次兩岸討論認同與互信,大陸很願意積極來參與;同時也感到,這次會議所談主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非常複雜,而且是在100多年來歷史與現實條件下,形成的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意識到要取得全方位的成果有難度,但是我們想有一個基本的效果。在台灣,我們討論這個綜合性的、非常複雜的問題,是可以討論下去的,今後還是可以討論下去的,現在做的就很好。兩天會議結束,會議情況與社會反應也表明可以在台灣討論這樣綜合性、複雜的問題,為此覺得很高興。

  我不是率大陸學者專家來,而是和大陸學者專家一起來參加這次會談,是抱著善意而來,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而來,努力把會開好,開成一個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會議。

  這次會議的特點是台灣主要黨派及其他團體和我們一起來開研討會,雖然以往也有過,但比較集中來討論還是很少見。其中包括民進黨背景學者與民進黨人士來參加研討會,是這次會議的一個特點。我們認為,凡是不脫離事實、不主張分裂國家、不進行人身攻擊的,都可以進行討論。我們在台灣可以這樣討論,在大陸也可以這樣討論。

  我有一個體會,是我們討論這些問題,難免會涉及到政治、軍事、涉外事務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共同點,也存在著分歧。而且就兩岸關係認同問題的複雜性來說,確實是歷史與現實長期形成的,擺在一起討論,有同有異,是同時存在的;同是不奇怪的,異也是不奇怪的。方向當然還是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為了兩岸關係好,為了兩岸人民來往的方便,能夠增進理解與感情,首先應該要看到同的方面,然後我們能夠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實踐是標準,我們應該看到,兩岸關係存在問題的時間很長了,如果不是有這些問題,就不會發展到60多年了,還遇到這麼多的難題;很多問題是一時很難解決的。

  我們看到,這四年的進步是受到大家歡迎的,這是檢驗我們各種觀點的標準。事實告訴我們,大多數台灣人民、台灣同胞贊成兩岸交流合作,贊成平等協商,贊成這幾年兩岸關係的改善,這是最最基本的事實。今後我們還要繼續前進,有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觀點,我們還是可以討論的。從我們來說,有足夠的耐心進行溝通,增進理解,建立共識。

  在討論兩岸認同與互信問題時,會涉及到政治,會涉及到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問題,用我們的語言來講,叫做“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安排”。目前兩岸政治關係達到的水準應該說並不高,非常簡單的概括是,大陸說“台灣當局”是定位,從1951年開始,1979年以後,大陸定下來就叫做“台灣當局”。台灣方面是從1991年結束動員戡亂時稱大陸為“大陸當局”或“中共當局”;在相互定位上,兩岸還有發展。有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當然還要進行討論,很關鍵的就是討論時不要預設前提,不然就很難討論了。當然也是可以進行正式商談來解決,可以通過政治對話來解決。有學者現在開始討論,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們應該好好理解一下,2001年以來關於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三句話。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怎麼表達,我們的態度是有調整的: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是不容分割的。應該去理解一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究竟是什麼意思,它肯定是有一個更大的基礎。

  台北會談的主題是討論認同與互信,應該說原本沒有準備在這裡討論民主,但是一討論就遇到,在未來討論兩岸關係時也會遇到。有一些人士提出討論大陸的政治制度問題,他們應該很好地看一下中共十八大報告,對於今後五年或未來一段時間,大陸堅定走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做了新的全面的深入的嘗試。世界上有很多的民主制度,模式多種多樣,究竟採用哪個模式才符合中國國情,值得研究。最後要達到的目的,應該是有利於國家避免外國的侵略,有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的幸福,包括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當然我們會走自己的路,不會照搬照抄西方現有的模式;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進步發展,是中共主張人民民主所取得的成果。中國現在與未來的走向,主要看大陸的人民支持不支持。客觀地講,現在所實行的制度是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道路,應該是得到中國大多數人民支持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