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關係中的“現狀”與“統一”概念辨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15:47:17  


 
  美國在兩岸前途上的立場是“和平解決”,但基於其自身利益,美國短期內不希望兩岸統一,“儘可能長地保持中國分裂狀態,最大限度地阻撓中國統一,延緩中國的崛起,就成為西方反華勢力的共同戰略需要,而台灣也就成為西方反華勢力牽制中國的棋子”。[2](P329)同時,美國深知台灣“獨立”意味著台海必然出現兩岸甚至中美之間軍事衝突,這嚴重威脅台海地區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因而美國反對“台獨”勢力鋌而走險的挑釁行為。美國在其1979年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聲稱:“美國作出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決定是以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種期望為基礎的;凡是企圖以和平以外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的努力,都將會威脅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引起美國的嚴重關注。”[7]自2008年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發展以來,美國多次聲明樂見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歡迎兩岸為和平解決彼此爭端所做的努力。由此可知,基於其自身利益,美國不會強烈反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美國反對兩岸“統一”實際是反對其第二層含義,即反對兩岸共同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並通過干涉中國這一內政事務來實現其自身利益。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現狀”與“統一”

  (一)“現狀”與“統一”的關係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歷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堅定立場。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期的來臨以及國際間一個中國格局的逐步穩固,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越來越明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圖景越來越清晰。根據祖國大陸的對台戰略與對“現狀”和“統一”的界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現狀,在這一現狀基礎上實現兩岸結束政治對立和共同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則為統一。現狀是統一的基礎,統一則是現狀的未來走向。因此,為實現國家統一,維持兩岸關係現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成為當前大陸對台戰略的主要任務。

  (二)和平發展時期的任務

  2008年國民黨在台灣重新上台執政,兩岸關係隨之進入了和平發展新時期。和平發展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必要準備和必經階段,它既符合兩岸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共同意願,也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底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而發表的重要講話(即“胡六點”)中指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需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①同時,雖然民進黨失去了利用公權力推動“台獨”活動的能力,但仍有四成左右的支持民眾,仍有能力干擾、阻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仍然面臨著“台獨”勢力通過推動“法理台獨”來改變兩岸現狀的的挑戰。

  這樣的兩岸關係形勢賦予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兩項歷史任務:一方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首要任務是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現狀,反對一切“法理台獨”言行。

  “胡六點”講話指出,“台獨”分裂勢力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在接觸中化解兩岸同胞的歧見,促使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是應有的策略和選擇。”[8](P35)大陸主張,對於那些對祖國大陸缺乏瞭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持有疑慮的台灣同胞,我們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1]

  另一方面,和平發展時期還要為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完成祖國完全統一創造條件。“從長期來看,兩岸之間需要通過接觸、協商、談判創造解決問題的氛圍,爭取達成一定的共識,才能夠有利於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8](P31)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大陸主張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把握節奏”的原則來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與兩岸關係發展,將兩岸經貿合作、文教合作以及人員交流交往作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點。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兩會制度性協商的恢復、兩岸“大三通”的全面開啟以及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簽署,兩岸關係快速步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兩岸關係之緊密、經濟合作之深入、人員往來之熱絡都堪稱1949年以來的最好時期,這促進了雙方善意的不斷累積和彼此互信的不斷鞏固,也為兩岸進行敏感的政治議題協商創造了良好的氛圍,這一切必將對兩岸和平統一產生深遠影響。

  結論

  大陸對兩岸關係中“現狀”與“統一”的定義符合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也符合祖國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趨勢。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迎來了和平發展新時期,使大陸推動兩岸關係從“現狀”向“統一”過渡有了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新時期兩岸在各事務性領域的交流合作空前緊密,這為兩岸共同反對“台獨”及進一步推動兩岸和解、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國民黨、民進黨、美國在兩岸關係現狀與統一問題上的認知與立場和大陸有相當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兩岸由“現狀”走向“統一”必定會不同程度地受到這些差異的影響。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還是一段長期、艱難的過程,但中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是歷史潮流的必然,任何勢力都不可能阻擋。

  參考書目

  ①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2版

  ②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③《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3月5日,轉引自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④賈慶林:《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繼續爭取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1月29日,轉引自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頁

  ⑤沈惠平:《美國對台政策新解》,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頁

  ⑥羅伯特.G.薩特:《台灣:正在形成的關係》,引自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對華政策文集《美中關係未來十年》(1983-199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⑦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397頁

  ⑧李鵬:《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再思考》,載彭莉主編:《台灣研究新跨越.兩岸觀察》,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17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