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民黨加速轉型走向何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7 10:25:52  


國民黨轉型:加速“本土化”。
  中評社訊╱題:國民黨加速轉型走向何方 作者:陳穎華(上海),東亞研究所兩岸關係室主任

  國民黨向“本土政黨”轉型,始於蔣經國時期,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島內日益加劇的省籍衝突、鞏固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李登輝掌權後,在黨內一方面大量重用本省籍人士,另一方面強力灌輸所謂的“生命共同體”意識,使國民黨的轉型充滿強烈的分離分裂色彩。連戰出任黨主席後,對李登輝路線進行了調整,並於2005年成功地訪問大陸,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國民黨走向“本土化”的步伐。與連戰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的做法不同,馬英九在黨主席任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革國民黨和構建“本土新論述”上。吳伯雄繼任後,國民黨不但出現大幅修改黨章的動作,而且在“入聯公投”的問題上緊隨“台獨”起舞,從言到行都呈現出加快轉型、與民進黨比拚“本土”的勢頭。近一年來國民黨的變化不禁讓人心生疑惑:為什麼重新大動作啟動向“本土化”的轉型,又究竟是誰“綁架”了原來人們認識中的國民黨?

  國民黨加速轉型的具體表現

  (一)從黨的核心理念上密切與台灣的連結

  2007年6月24日,醞釀已久的黨章修正案在國民黨“十七全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這是國民黨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牽動最深遠的黨章修正案,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處:一處是在總綱第二條增列“堅定‘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這是“國民黨史113年來,黨章首度出現與台灣緊密結合的重大修正” (1);另一處是在“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除“統一”字眼,改以“和平發展”代替,暗示著國民黨並不將“統一”預設為兩岸的終極目標。9月15日,馬英九以國民黨2008參選人身份發表聲明,稱“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為黨內延宕許久的路線爭議定綱。

  (二)重建國民黨與台灣連結的新史觀

  在國民黨發展的百年歷程中,既有與整個大中國連結的一部分,也有退踞台灣後與台灣連結的一部分。為了擺脫民進黨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攻擊,國民黨刻意淡化曾經與中國的歷史連結,轉而著力構建與台灣連結的新史觀。馬英九在他新著的《原鄉精神》這本書中,把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劃歸為不同時期遷移到台灣的兩撥移民,把所謂的“族群矛盾”和“省籍衝突”定性為“是民進黨利用兩撥移民間的權力矛盾” (2),否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強調國民黨在台灣執政的正當性。

  (三)政策制定上強調台灣利益優先

  國民黨2008年“總統大選”政策主軸已經定調,其中關於兩岸關係部分,國民黨重申一年內兩岸直航、建構雙黃金航圈、赴中國大陸投資採“原則開放、例外管制”等種種措施,這些無不都是馬英九“以台灣為主”理念的體現。在對待“入聯公投”這個問題上,國民黨完全摒棄以往反對任何可能涉及“法理台獨公投”的立場,推出了同樣訴求於加入聯合國的“公投”的版本。國民黨對此的說辭是“集結台灣民意,向國際發聲,兩千三百萬人民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3) 。這也體現了政治市場上國民黨向民進黨長期以來的主張靠近,“國、民兩黨的統獨理念已經趨向一致”(4)。 
  (四)自上而下落實權力結構的在地化

  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後,兩度翻修中常委的選舉方式,2005年將中常委改為黨代表直選產生,2006年在中常委的選舉首次採用了“分區通訊投票”制度,新選制對黨籍“立委”、特別是那些基層實力雄厚的本省籍“立委”明顯有利。在去年和今年兩次中常委選舉中,黨籍“立委”都贏下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其中得票最多的都是本土籍“立委”。在基層國民黨恢復原先“小組長制”,並著手推動地方黨部幹部直選,強化地方組織架構的建設。

  國民黨加快轉型的外因

  (一)民進黨掐住了國民黨的“咽喉”

  對於已經失去政權長達八年之久的國民黨來說,2008年“大選”重奪執政權才是首要的考量。然而儘管擁有台灣政壇上最耀眼的政治明星,有著略大於綠的基本盤,也有著比民進黨亮眼的執政經歷,但國民黨仍顯“底氣不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國民黨動員選舉最重要的“錢脈”被 民進黨精準地掐住了。民進黨一是利用執政權和民意杯葛國民黨的黨產,使其不斷“縮水”。按照國民黨的估算,2006年黨產淨值祗剩新台幣五十億元左右(5);二是取代國民黨成為向地方派系輸送利基的“新主”,誘使派系轉向;三是用預算或者公共建設的補助款“羈絆”泛藍的縣市長,使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接濟黨中央。在民進黨慣用的“割喉割到斷”的選舉攻勢下,國民黨不得不為生存而戰,自然顧不上什麼理想和正義了。

  (二)選舉的殘酷性讓國民黨不得不鋌而走險

  依據目前台灣的選民結構,藍綠的基本盤十分接近且都不過半,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沒有十足的獲勝把握。要想勝選,一要充分動員自己的支持群眾出來投票,二要切割到足夠多的“中間選民”,政策和策略尤為重要。2004年“大選”國民黨以0.22%的微弱差距惜敗給民進黨,當時國民黨主打的也是經濟民生議題,但是民進黨卻憑藉“公投綁大選”的操作以及“兩顆子彈”,成功地把選民的關注點轉移到它最擅長的“統獨”意識對決上。國民黨經過反思認為,“公投綁大選”是個最有效最廉價的刺激選情催生選票的手段。因此在綠營推出“入聯公投”案後,國民黨中央決定政策轉向、立即跟進。從“返聯公投”的題目設計看,國民黨意欲吸納不同政治光譜的選民,套用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的比喻,這個“公投案”有如“布袋戲太上老君的乾坤袋”般的神奇(6)。 在這樣的“利好”刺激下,國民黨早把“公投”的危險拋至腦後了。

  (三)民粹幽靈脅迫著國民黨“拿香跟拜”

  民進黨掌握政權後,刻意利用民眾的歷史悲情、製造省籍對立,為其“台獨”理念開道。在民進黨的操弄下,“愛台灣”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有的政策都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祗有主觀的認定,祗有帽子和標籤”(7)。 而手持這把政治切割刀的正是民進黨自己,“它靠著這把切割刀,決定著誰是本土、誰不是本土;也決定著誰愛台灣、誰不愛台灣”(8)。 民粹主義日益成為台灣政黨政治的重要生態,國民黨陷在其中難以自拔,祗得被動應戰。吳伯雄在黨內解釋國民黨為什麼推動“返聯公投”時無奈地表示:“綠營操作入聯公投祗是假議題,但若國民黨反對,一定會被打成不愛台灣,祗好正面迎戰。”(9) 今天國民黨的悲哀,“乃在於它早已失去了自我定位的話語權,而成為民進黨話語產品諸如‘賣台─愛台’、‘ 本土─非本土’、‘ 主體性─非主體性’的跟隨者”(10)。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