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經濟與兩岸合作:實地考察和戰略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2 17:03:29  



  兩岸投資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台當局採取的“排斥陸資入島”的政策。根據我所瞭解的情況,目前,兩岸之間資本的流動仍然是單向的。要真正實現兩岸之間的資本合作,台灣決策部門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資本流動自由化的潮流,允許陸資入島,推動兩岸資本的雙向流動。

  (二)兩岸農業合作方面

  研討會期間我參加了關於農業專題的討論,並與台前“農委會”主任、現台灣亞洲大學副校長彭作奎先生等進行了交流。結合本人以往的研究,我覺得,兩岸農業合作具有堅實的客觀基礎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則,兩岸農業各有優劣,互補性很強。從台灣來說,其在農業科技、管理、品牌、資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這方面大陸相對比較薄弱;與此同時,台灣農業面臨著資源相對缺乏、耕地減少、勞動力價格高、農產品市場有限等矛盾,而在這些方面,大陸雖然資源也比較緊張,但與台相比則有相對明顯的優勢。在勞動力價格方面,據台商介紹,上世紀90年代,台灣勞動力價格相當於大陸的5-10倍,近年來大陸農民工成本有所上升,二者之間也應在5-7倍左右。兩岸合作可以優勢互補,有助於化解農業風險,提供兩岸農產品競爭力。

   二則,兩岸農業合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據瞭解,台灣勞動力總數為1037萬人(2005年),其中農業部門佔5.9%,約60萬人。但是,我認為,不能輕視這5.9%,因為這60萬人大多居住在台灣南部。如何加強大陸與這60萬農民的合作至關重要。

   三則,對大陸“新農村建設”也具有促進作用。因為大陸新農村建設主要是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等,在這方面,台商在農業科技、高附加值優質農業品生產、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農民技能培訓等領域可發揮優勢。

  在兩岸農業合作方面,當前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關於建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問題。據瞭解,大陸方面已先後在11個省(區、市)設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在試驗區和創業園內投資的台商農業企業有近4500家,實際利用台資達50億美元。這些試驗區和創業園區,政策也比較優惠,應辦好這一兩岸農業合作的平台,更方便台灣農民來大陸投資。

  第二,關於促進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問題。近年來,大陸已採取若干增加農產品“准入種類”的措施。例如,目前對產自台灣地區進入大陸的15種水果和11種蔬菜給予“零關稅”;對台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水產品和養殖的部分水產品,共計8個品種實行零關稅等。特別是在幫助台灣農民解決“賣難”問題上,大陸有諸多仗義之舉。比如,在去年台灣香蕉豐收價格下跌時,大陸積極組織收購,從而提升香蕉價格,使台灣農民轉急為喜。

  第三,關於農牧漁業產品生產和加工合作問題。這方面的合作前景廣闊,當然也存在一些矛盾。反映比較突出的某些漁業糾紛問題,應該通過協商合理解決。此外,如何借鑒台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做法,來改革大陸農業技術推廣體制,這涉及農業經營制度方面的合作問題,值得探索。

  (三)兩岸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合作方面

  兩岸經濟合作是從製造業作為開端的。鑒於台灣在電子資訊、石化、新材料、精密機械、服裝和食品工業等製造業領域有自己的優勢(2006年台進入“亞洲企業1000強”的78家企業中,絕大多數是製造業企業),而大陸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當前製造業仍是兩岸合作的主要領域。從出席此次“兩岸經濟發展願景”研討會的成員來看,大部分是工業界的人士,尤其是台灣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以及台北電腦公會等四大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均到場,凸顯工業合作在兩岸合作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交流,我感到,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大陸和台灣工業結構的升級問題。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在工業方面都面臨“不小”與“不高”的矛盾。說“不小”,是指工業總體規模不小,號稱全球製造業基地;說“不高”是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準不高,均面臨產品附加價值少、產業鏈短、增值率低、缺乏自主品牌等問題,因此雙方都面臨著結構升級的任務。如前述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制鞋王國”的寶成集團,雖然現在年生產運動鞋2億雙,但每雙鞋的銷售收入中,生產商僅僅約佔近三成,另外運輸和銷售商約佔四成,而品牌商則坐享近三成,以至兩岸工業被稱為“代工老大,品牌小弟”。即使在台資“晶圓”代工領域,技術水準也相對減弱。因此必須加快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提高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增加高端產品比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企業,在此基礎上提高兩岸的產業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