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公報:堅定信心不動搖 全力“清零”不躺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2-08 13:15:26


  中評社香港2月8日電/大公報8日發表社評說,昨日本港新冠確診個案突破600宗,加上約600宗初確,單日錄得逾1200宗個案,可見疫情已經呈幾何級爆發。現在是香港抗疫兩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也是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本著對市民生命健康負責任的態度,香港必須堅定“動態清零”信心,特區政府應全力落實“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十六字方針,捨此別無他途。

  社評說,變異病毒Omicron的傳播力特別強,但特區政府的抗疫思路與方式卻跟不上,與內地的對接不到位、不全面,外防輸入的漏洞導致本地出現感染個案後,未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喪失遏制社區大規模蔓延的黃金時間。現在確診個案來自四面八方,數以百計個案找不到源頭,足證沒有大規模檢測下的“圍封強檢”模式已經過時。

  一方面是確診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香港的采樣、檢測能力與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竹篙灣單位很快不敷應用。特區政府不得不步步後退,從縮短密切接觸者隔離時間,到安排次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接下來是密切接觸者及無症狀患者居家隔離……。不難想像,隱形患者勢必傳播家人,再由家人擴散到社區,要不了多久,香港將真正感受到確診個案“海嘯式”暴增的殺傷力。

  香港抗疫面對何去何從的重大抉擇,是堅持“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社會上多有辯論。有行政會議成員認為,香港應該為“動態清零”設定退場機制,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問題是,現在香港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嗎?香港作好了社會、醫療及物資準備嗎?

  社評說,“與病毒共存”不是新東西,它意味著大量死亡。美國死了90多萬人,英國人均死亡率比美國更高,全球亡歿者高達數百萬之眾,釀成巨大人道災難。一旦香港“與病毒共存”,相信會有成千上萬人死亡,接種率低的長者首當其衝。香港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剛過五成,防疫能力差。事實上,僅前日一天就有三間長者院舍出現確診個案,說明危機已經來臨。

  受到死亡威脅的不止於新冠患者。Omicron的致死率也許不高,但由於感染者的絕對數大,哪怕其中十分之一需要治療,都會對醫療系統構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甚至造成醫療系統崩潰,這才是最可怕的。舉例說,交通事故的傷者現時可以得到即時治療,但如果醫院擠滿新冠患者,醫護騰不出手來,傷者將失去搶救的黃金時間。美國經驗顯示,每一名新冠患者死亡,往往伴隨著另一個人死於其他病症。香港醫院內科病房住院率接近100%,新冠患者一旦大幅增加,病床或只能安排在走廊甚至更惡劣的地方,病人得不到適切治療,後果不言而喻。

  就發展經濟而言,“與病毒共存”的代價比“動態清零”更大,過去兩年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數據已是最好的說明。別忘記,如果香港“與病毒共存”,那麼與內地通關將遙遙無期,這是市民願意見到的嗎?

  社評說,病毒不懂得如何“與人類共存”,更不會配合人們的主觀願望,它的生存繁衍以人類的犧牲為代價,歸根究柢,所謂“與病毒共存”只不過是抗疫失敗者的一廂情願罷了。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這是現實下的正確選擇,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