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公報:樹立信心 全力落實“動態清零”
http://www.CRNTT.com   2022-02-07 12:15:37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大公報7日發表社評說,本港疫情持續惡化,確診個案由連日“破百”發展到日增數百宗,抗疫面對“何去何從”的重大選擇。延續現有抗疫模式,疫情或將完全失控,只有真正落實“動態清零”,才能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近日為香港抗疫支招,從為何要堅持“動態清零”到如何實現目標,作出了清晰解答,有助於破除對“與病毒共存”的迷思,堅定香港社會的抗疫信心。

  社評說,香港抗疫以“動態清零”為目標,但無可否認的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何謂“動態清零”一知半解,甚至視之為“不切實際”。但正如梁萬年所指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所以動態清零不等於“零容忍”。內地經過數十起局部疫情爆發,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很快就能將疫情控制住,證明“動態清零”完全可行,實現了抗疫、日常生活及發展經濟的平衡。“零容忍”的是,出現病例後反應不夠快、措施落實不到位,失去遏制病毒擴散蔓延的黃金時間。

  社評說,專家之言有的放矢。香港一個月前出現社區感染個案,可惜追蹤、封區都慢了幾拍,也沒有足夠隔離設施,更有人一度樂觀地相信這一波疫情可望在春節前結束,結果是事與願違,釀成疫情一發難收的惡劣形勢。

  為何現在仍堅持“動態清零”?梁萬年指出,雖然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較Delta為低,但高於普通流感,更強的傳染力容易造成絕對數的重症及死亡的增加。更何況,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斷變種,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上,本港一些人主張的所謂“與病毒共存”並不是抗疫策略,而是“不抗疫”策略,是舉手投降,香港抗疫表現好過西方,根本沒必要、更不應該走西方的失敗之路。

  是堅決“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香港社會一直有爭論,“抗疫路線”之爭引發了“抗疫策略”之辯,包括要不要全民檢測、“安心出行”是否應具備追蹤功能等。但以“生命至上”為出發點,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從全國抗疫一盤棋的角度,香港抗疫也必須服從於國家大局,這兩點決定了“動態清零”是香港唯一正確的道路。當然,“動態清零”絕對不是喊幾句口號,更不能虛應幾招,而是需要腳踏實地落實。其實這都不是新知識,而是一些抗疫基本常識,例如大數據追蹤、全民檢測、社區防控等。

  香港當前必須與時間賽跑,不能抱僥幸心理。梁萬年認為,香港抗疫要做到“五個精准”,即精准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准劃定密切接觸者、精准劃定有風險的區域、精准進行醫療救治、精准實施社區防控。這些都是內地行之有效的經驗,特區政府不僅要充分對接,且要廣泛宣傳,讓市民知道如何應對身邊的疫情、如何配合政府抗疫。對於香港一直存在的采樣、檢測、隔離設施不足的老問題,必須盡快強化,必要時可向中央求助。

  社評說,“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這16字基本原則,香港要積極貫徹落實到位。亡羊補牢雖然遲了,但該補的還是要補上,否則只會釀成更大的災難,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