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方惡炒“黃禍論”緣於實力下降
http://www.CRNTT.com   2021-11-27 11:09:54


資料圖:在山東青島港外貿集裝箱碼頭,貨輪在裝卸集裝箱。新華社發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2020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將新冠疫情暴發稱作“中國病毒”,這既無新意,也不獨特。特朗普利用的是一種畫面語言和可以追溯至19世紀的聯想鏈。他也絕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在很多國家,反華的刻板印象沉渣泛起,不加過濾地進入了公共輿論場。

對華恐懼由來已久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月22日載文《黃禍論2.0》,作者為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文章說,現在,還有更多關於中國的恐懼正在流傳,新冠疫情僅僅是其中之一。最明顯的是擔心中國經濟可能碾壓歐洲、威脅德國企業生存或者幹脆將其收購。“一帶一路”倡議恐怕會導致新的政治依賴。5G、華為和TikTok等關鍵詞顯示著人們對數字滲透的憂慮。

  這些恐懼和憂慮都不是憑空出現的。知名報刊上全是對這些情況的分析,這裡不再贅述,而是應該關注一個通常被忽略的主題:因為我們觀察到,西方關於中國的討論從來不僅僅涉及中國政治和經濟引發的對峙;德國、歐洲,也就是“西方”本身也始終在議程上。探討中國,也始終有利於一并認識自己。以下探究的就是有關中國的討論中的這個維度。

  長期以來,它們一直是西方社會的集體記憶。誰接受這些觀念,誰就會立足於文化積澱的土壤之上,受到其長期影響。

  另外,西方有關中國的討論在過去一直是通過替代方式獲得全球化經驗的重要領域之一。在一個聯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中確定自己的角色,也一直是討論中的潛台詞。因此,要理解中國當前的形象,就必須也將其納入有關德國和歐洲的世界角色的辯論。

  首先要說的第一點是:許多今天仍能遇到的反華刻板印象看上去非常令人熟悉。因為相應的威脅論高潮階段并不是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開始的,而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黃禍”的說法那時就已經甚囂塵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