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西方記者說中國被迫保護生態完全是耍手腕。這是謊言。他們在自己的媒體中也收到了駁斥。例如,10月23日,《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了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的訪談。他解釋說,中國承諾停止在海外建設燃煤發電廠具有“重大意義”。這將減少高達20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同於“全體歐盟成員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目前,有些事情讓人回憶起哲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海姆•萊布尼茨的時代,他對中國抱有極大興趣,與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有大量通信往來。從赫爾德、歌德到黑格爾的其他德國思想家,以及其他國家的哲學家和作家,也是這樣表現的:當時中國在技術和文化上都被認為是世界強國。這一點隨著19世紀的殖民過程發生了改變,它是伴隨重大殖民犯罪(中英鴉片戰爭)開始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隨之建立,直至今天。
德國媒體故意曲解中國
顯然,今天的科學家也持類似觀點。與此同時,他們也一再地屈服於德國目前流行的政治觀念。例如,7月初,漢學家、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歷史與文化學院首席講座教授餘凱思在《法蘭克福匯報》上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主義》為題贊揚了中國:“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領導、紀律與動員的傑作。”然而,他在文章結尾還是做出了相反的論斷:“不能否認中共取得的成功”,但它“在內部仍舊十分不安與恐懼”。我們可以說,餘凱思的態度在文末來了一個大轉彎,因為他寫在結尾的話并不是為了描述某種現狀,而是觸及了當今中西方爭端的意識形態核心,目的是破壞中國共產黨的名聲和穩定性。
同樣,《法蘭克福匯報》的一位評論員也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自我安慰道,中國的崛起并非像中共領導層認為的那樣與社會主義有關,而應該歸功於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造力:“多年以來,出於政治(與蘇聯抗衡)和經濟(巨大的市場)原因,西方國家經濟界和政界人士始終在奉承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企業家精神的覺醒應該歸功於西方的企業家精神。”持這種觀點的人,就算是中國傳教士可能也幫不了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