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邁向共同富裕:奮鬥目標與核心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1-09-02 08:58:26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近來,“共同富裕”成為網絡上的熱搜詞匯,也成為社會討論的重要議題。面對新時代所提出的這個重大議題,我們需要運用歷史眼光和辯證思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尋找共同富裕的“源頭”,抓住共同富裕所內含的“核心問題”。

  1979年鄧小平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用“小康社會”來表述新開啟的現代化戰略目標。他說,“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這種淺顯易懂的表述,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著名作家鬱達夫在《遲桂花》中說的一句話:“家裡雖稱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當我們用“小康”與“家庭”“過日子”等詞匯聯結之時,我們不僅看到了小康社會所呈現的生活煙火氣,同時也洞察到“小康”或“小康社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理念,及其所隱含著的社會分配格局。就文化價值理念而言,“小康”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目標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同時又不斷指導著實踐。小康社會的文化價值理念在引領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內容指向,從經濟發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全面推進。從社會分配格局來講,“小康”潛藏著強烈的反貧困意識。在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中央把反貧困工作視為一場“戰爭”,就充分體現了當時城鄉、區域之間的社會分配格局亟須重新調整。“脫貧攻堅戰”,“脫”,意味著要消滅“絕對貧困”;“戰”,意味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決戰中只能贏不能輸。

  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兩者間相互依存,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現代化的重要表征;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現代化這條道路。新時代的“共同富裕”實質上是以“人”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難題,即現代化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誠然,提高農民收入或者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重要體現,但“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不僅包含“收入”這個變量,還包括社會福利、公共服務、民生事業、精神狀態等其他變量。

  分配問題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在共同富裕實踐中構建的“三重分配體系”,反映了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多重互動關係。第一,市場作為主導“初次分配”的行動主體,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能夠增進社會福利,所以政府會為市場的發展創造條件以促進社會發展。第二,各行動主體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會產生經濟分化。分化的經濟能力,又與分化的福利需求之間產生不匹配現象,結果會出現貧困者同時又是福利需求最為強盛的現象。政府除了是一個政治行動主體之外,同時也是福利的行動主體。因此,在一個不確定的市場中,如何發揮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對於管理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考慮。第三,“三次分配”具有社會文化特征,它是以道德為根基,以自願捐贈等公益慈善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與“現代化”具有共通性,二者互為依存、相互轉化。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上,“共同富裕”接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承擔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使命和任務。與此同時,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實踐道路上,要緊緊抓住“共同富裕”中的核心問題,避免偏離前進方向和運行軌道,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最終的共同富裕。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林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應急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