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瞄准了體育各項目普遍存在“選材難”的痛點,體育人張楠選擇了美式橄欖球這項小眾運動,開始了青少年體育培訓的創業路。“學員中超過70%是7歲以下的小朋友。”在張楠看來,橄欖球可以作為教具,用來培養孩子們最基本的運動能力,“我們希望起到養才的作用。”可在行業中摸索了一段時間,他陷入了兩個矛盾:企業規模化經營和經營利潤的矛盾,以及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產品內容的矛盾,“結果可能是熱血和熱愛最後都會付之東流。”
看到機會,但風險極大——張楠在近日於上海舉辦的2018中國青年少體育發展交流會上表達的困惑,代表了一批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從業者當前的心態。但他們同樣注意到,面向青少年的體育事業,“剛需”的面貌正加速清晰。“我們的數據表明,按目前中國民眾身體活動水平下降幅度估算,今天的兒童可能成為第一代預期壽命少於他們父輩的群體,並且目前10歲的孩子預期壽命要比父輩少2~5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連世在會上發布《我國青少年體質現狀分析》時表示,讓“慢下來的一代”快速動起來刻不容緩,“這是政府、社會、家庭共同需要關注的問題。”
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重要性,被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解讀為“三位一體”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根本,“是群眾體育的社會基礎,也是競技體育跨越發展的人才基礎,更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消費基礎。”
“一家青少年培訓機構看似紅火,但規模會有一個天花板。”由於我國體育產業剛剛起步,大家幾乎找不到可效仿的創業模版,幹的是體育,“想實現良性發展就得完成全產業鏈的學習”。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業者,代價就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出現的不可控成本,“它就像一個開關,規模過大時利潤反而變小”,這讓張楠十分苦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