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評論:校運會變體育節 多從孩子成長規律做
http://www.CRNTT.com   2018-04-14 14:15:09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校運會改成體育節,從理念上說自然是好事。但在具體執行層面,應該多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

  友人的孩子小Z念初中,喜歡運動,遇見了總有可聊的話題。前段時間,聽他說學校要辦體育節,取代了以往的校園田徑運動會,設立不少新的項目,不由歡欣鼓舞躍躍欲試。最近遇上他,說的卻是體育節的煩惱。

  煩惱是因為“不過癮”。年級足球賽采用淘汰制,抽簽決定對陣形勢。小Z所在的班級第一場小負對手,結果最終拿到冠軍的也是這個對手。打了一場比賽就告別,這讓小Z和小夥伴們有點不甘心,“也許我們能進前三呢”。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單循環賽制,每個隊互相交手,既能多打比賽,也更公平。小Z說,老師覺得循環賽場次太多,體育節裝不下。而他期盼的籃球比賽也被取消了,原因是日常活動中有孩子因為打籃球發生了衝突。這個理由聽起來,不免有因噎廢食之感。 

  校園運動會大概是每個人青少年時代的共同記憶。當然,記憶中的校運會也往往屬於體育尖子,大部分孩子只是作壁上觀。校運會改成體育節,項目增加,時間拉長,以興趣為導向,激發盡可能多的孩子參與并培養起對運動的“黏性”,從理念上說自然是好事。但在具體執行層面,諸如賽制怎樣設計,設立哪些項目等,更應該多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讓體育的營養充分滋潤每個孩子的成長,體育節的初衷也才能真正落地,伴隨成長。

  說到青少年成長規律,體育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年年初,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牽頭,聯合上海體育學院、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合作完成的國內首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發布。對全國10萬兒童青少年所做的調查顯示,運動不足依然是普遍現象。能够達到每天60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推薦量的人數不到1/3。在對上海市小學生所做的另一項多年調查顯示,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兒童心理健康有獨立正向相關關系。與每天參加1—2小時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學生相比,活動時間低於1小時的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為前者的1.37倍。“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青年毛澤東所著《體育之研究》早就道破其中真諦。

  從成長的規律看,身心健康的培育無疑屬於“童子功”。眼下,校園減負正是熱詞,“減法”之外其實同樣期待“加法”。對體育的認識和實踐就屬於“缺課”之列。這樣的“加法”,正應從體育節如何在校園生根開花這樣的細節做起。(來源:《人民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