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投資的冰場內,工作人員整理冰鞋。新華社發 |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2017年,對體育產業從業者來說應當是五味俱全。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政策引領、概念爆發、投資熱捧之後,2017年進入了沉澱、濾清的階段。一方面,體育產業投資熱潮有所減退,向著更為理性、務實的方向回歸,另一方面,在那些扎實做事、謀求長遠的從業者看來,業界內外對“如何發展”有了更多共識,沉下心去培育產業根基的訴求,變得更為清晰而具體。
共識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體育產業是個長周期產業,想賺“快錢”的大多淪為泡沫,“慢錢”則需要下功夫從消費意識、人群、習慣等方方面面去涵養,最終支撑起體育產業良性循環的,是全社會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與帶動。還比如,體育產業有很強的“平台效應”,能够起到鏈接諸多產業的功能,在消費升級、拉動內需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與旅游、娛樂、文化、教育等都有著很強的兼容性,如果能够形成寬廣的多元平台、常態化的產業鏈,體育產業也就能得到更為有力的背書,更自然地融入大衆、融入日常,成為衣食住行之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必然需求。
諸多共識也在推動著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需要以這樣的改革去催生“化學反應”。對於那些潛心經營的企業來說,其中有不少心得與感慨。
位於杭州的萊茵體育,是一家鮮明亮出“體育”招牌的上市公司,他們的酸甜苦辣,也是近年來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15年,萊茵體育從一家房地產公司更名為體育公司,“舊瓶裝新酒”的背後,既有對原先領域發展趨勢的判斷,更有對體育產業前景看好的期許。但是,轉型也難免陣痛與迷茫,面對全新的供需關系、全新的市場導向、全新的發展邏輯,如何將體育消費這個命題做實做強,依然要從供給側去思考建構。
體育產業發展的要義在於將體育與生活充分融通,讓體育成為提升生活品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路徑。對中國體育來說,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而發展的過程,需要更多社會組織、企業事業等共同參與,更需要以踏實務實的態度去建構營造。(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