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經濟崩盤可能帶來的政治與社會後果,中國政府的實用主義做法也屬情有可原。但再次祭出刺激政策表明,讓中國放棄既有發展道路、採取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是多麼的困難。
向信用創造過程注入更多理性並非不可能。有跡象顯示,近幾個月來,中國政府已更願意讓投資者更多地承擔押注失敗的後果。
但進行有意義的改革有經濟和政治代價。中國企業之間相互聯系十分緊密,如果允許一家對整個系統舉足輕重的公司破產,將導致嚴重的溢出風險。強迫地方政府到公開市場上以透明方式籌集資金,在政治上可能無異於打開“潘多拉魔盒”。
要在這麼多陷阱面前安全行駛,必須拿出高屋建瓴的決心,以及清晰的戰略。使腐敗叢生的地方政府體系變得透明,使私營部門去杠杆,這絕非小事一樁。不過,另一種選擇就是,凑合混下去,時不時踩下經濟油門,繼續助長中國失控的信貸癮。這條路的終點將是中國經濟崩盤,而這種結局顯然是中國領導人極力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