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新一輪熱潮正在湧動 |
中評社香港1月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月9日載文《中國樓市產能過剩迷思》,摘要如下:
人們常說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麼;事實上,如果我們面臨的冬天足夠漫長,就像《冰與火之歌》中的臨冬城臣民那樣,那麼溫暖的到來將變得極為緩慢,就像當前仍處於“史上最嚴厲調控”拉力賽中的中國房地產。
比起中國經濟的爭議,對於中國房地產的爭議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全國房價的小步回升,11月70個大中城市逾七成房價環比上漲,北京、上海11月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環比分別上漲0.6%和0.2%,甚至北京土地拍賣開年又現比起拍價高491%的最高溢價。
由此,對於中國房地產一輪熱潮再起,有論其起底回暖者,亦有譏之謂“死貓跳”者。中國房價到底高不高?其實,標準不同,答案也不一樣。
首先,從20年的數據看,房地產價格隨居民收入水平而上升,一套房屋的售價的上升速度基本上戶均收入速度相當;其次,房屋售價與家庭收入之比在2004年之後上升,現在約為7.6,這意味著7.6年的家庭收入可以買下一套住房,比發達國家高不少,但與同等收入國家相比,大致相當。
那麼為什麼房價痛苦指數如此之高?這其實是一個分配問題。筆者根據相關數據測算,約有五分之一的家庭的房價收入比低於4.7,對它們來說房地產價格並不高,房地產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對於剩下的五分之四的家庭來說,房價收入比分別大概為6.3、8.4、11.4、19.7——這意味著至少六成以上的居民對房屋的負擔能力很弱。
換而言之,房價對少部分人確實不高,對於一般民眾確實不低,民間抱怨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國貧富不均的事實。這一信息事實上在西南財經大學甘犁教授主持《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有不少反映,他們測算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61。報告曾揭示城市戶口家庭的平均資產達到247萬元曾引發不少質疑,其中不少來自房產,但事實上247萬元是全部數據匯總之後的平均值,更具有指標的意義的城市家庭資產中位數僅為40.5萬元,這反映出中國的貧富差距之大已經不容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