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改革化解中國經濟社會矛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11 08:31:29  


 
  這裡揭示的本質其實是政治、經濟、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經濟與社會和政治保持內在關聯和有機協調,倘若脫離社會的約束,經濟最終難逃危機的厄運。這也是中歐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在六七十年前的警示,雖然他當時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市場與自由主義國家,但其關於政治、經濟、社會三者之間相互制約關係的論述,今天的西方仍在熱議,足見其仍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的問題在於,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過分強調經濟的決定作用,甚至有一些地方,在長期追求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速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團,忽略了對民眾財富和社會權利的保障,形成了進一步改革的阻力。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矛盾趨向激烈,一方面源於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的變動,以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訴求的分化,但同時應看到,也有社會管理思維滯後、管理機制落伍的因素。對於人口眾多、結構複雜的中國而言,穩定確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倘若因此就不願創新、不敢改革,那麼吳敬璉等學者所言的“臨界點”遲早會到來。

  由是觀之,中國改革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執政黨提出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正,政府長短期規劃已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壓力的存在。而公眾改革訴求空前高漲,同樣表明,改革不僅是必需的,也迎來了“窗口期”。三十多年的積累,為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如今,能否通過深化改革,打破“保八”的經濟發展思維,打破金融、能源等領域的壟斷行為,進一步減稅“返利於民”,增加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投入……都考驗著管理者的決心和勇氣。

  改革,應該是也必然是中國化解經濟、社會矛盾的正確路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