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即將面臨的瓶頸如今已顯露征兆。例如,在眾多領域,工資開始水漲船高。另一表現是地區性的生產過剩危機,這主要集中在建築行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不容樂觀的人口局面偏偏又遭遇一些短期的不利因素:房地產市場自2008年以來積攢的信貸泡沫、銀行壞賬增加、歐洲因經濟蕭條對中國商品需求不振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困擾。
不利的國際市場行情與國內矛盾的叠加,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速轉變。這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之大,與陷入蕭條無異。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認為,中國可能會在2015年—2016年步入經濟微量增長時代,即年均3%。
北京龍洲經訊咨詢公司研究總監安德魯.巴特森指出:“即便在近幾年內,中國經濟出現我們預料之中的放緩,它仍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原因很簡單,中國如今已是一個規模相當可觀的經濟體,每個百分點的增長便意味著更龐大的現實經濟需求被製造出來。有數字為證:在2008年—2010年期間,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不到10%,內需增長了2.5萬億美元。這比危機中的美國和歐洲要多得多,也比中國年均增長率超過10%的2005年—2007年期間還要多。”
放緩到什麼水平,這也非常關鍵。在這方面,安德魯.巴特森顯然比邁克爾.佩蒂斯樂觀得多,他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降至8%。即便如此,這也相當喜人了,足以推動全球經濟重心逐步向亞洲轉移,而北京勢必會在世界上發揮更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作用,並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