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超收不如百姓錢包鼓起 |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美國《僑報》4月5日載文《擴內需,先減稅》,摘要如下:
國際勞工組織近日發布的72國工薪階層收入調查顯示,中國員工平均月薪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元),不到全球均值一半。緊接著在北京舉辦的一場高峰論壇上,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指出,中國年人均消費額不及美國1/7。
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遇上更加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數字通常顯得可憐,這本在意料之中。不過,這種比較似乎意義不大。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中國老百姓並不在意他們的平均月薪是全球均值的幾分之幾,反而更熱衷討論自己是不是達到4134元的標準。也就是說,掙多少錢在中國可以過得舒坦,百姓心中有數,跟國際水平沒有直接關係。
話雖如此,差距還是應該正視,因為差距也意味著進步的空間。以消費為例,據統計,2011年中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僅為51.6%,遠低於美國70.53%和全球平均76.56%的水平。就像蹺蹺板的兩端,通常情況下,消費水平低,儲蓄率就高,存在銀行的錢多了必然使放貸量增加,導致中國經濟長期靠大量投資這種粗放方式拉動,也讓政府喊了多年的擴大內需總有心無力。
上月初召開的中國“兩會”,溫家寶總理將擴大消費需求列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本月2日,副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擴大內需是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這表明,中國經濟正進入新的增長階段,擴大消費關係長遠發展,被賦予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不能再只說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