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廣州看中國公民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5 09:37:00  


發起“光頭照亮廣州”活動的網友“小燕子”。參加活動的第九枚光頭,是一位女性。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20日載文《從廣州看中國公民社會》,摘要如下:

  最近,廣州市建設委員會擬投資人民幣1億5000萬元提升光亮工程項目,引發市民不滿。先是有市民在微博上號召千名廣州市民剃光頭抗議,接著又有大學生在網上發起“征集千枚大拇指”行動,目的都是促請當局公開與工程有關的信息詳情,充分徵求市民意見後,再做出決定。

  “征集光頭”與“征集大拇指”之類反映了公民主體意識覺醒的市民行動,在廣州市甚至廣東省境內,並非新興事物。近些年來,廣州市已經發生過好幾起市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事件,例如2009年的番禺區居民群起反對政府興建番禺垃圾發電廠事件,2010年亞運會前夕發生的“撐粵語”千人街頭運動等等。

  互聯網技術發達造就的“網絡民主”,固然是廣州市民得以針對個別市政項目暢所欲言的重要原因,但並非關鍵因素。從近年來此起彼伏的廣州市民抗議行動,最終都沒有演變成中國其他地區常見的“群體性事件”,足見廣州市黨政機關乃至更高一級的廣東省,在處理這類事件上表現出了相當克制,願意與民間妥協的開明政風。

  縱觀百餘年來的中國近現代史,不難發現廣州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是一座“得風氣之先”的先進城市。在省會城市帶頭影響下,廣東省也就成了近百年來中國“得風氣之先”的省份,其在引領中國改革開放方面的作用尤其明顯。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定點試驗經濟特區的四大特區,除廈門以外,深圳、珠海、汕頭都在廣東。而對中國當代史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講話”,其講話內容也是從廣東經驗開始談起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