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薄的新雪之下,冬小麥的麥苗長勢明顯不如去年。 |
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2月11日載文《中國如何實現糧食安全?》,摘要如下:
2月9日晚上,古老的長城再一次為北京燃起了烽火。不過,這次燒的不再是狼糞,而是759根黑色的碘化銀金屬棒。燃燒產生的無數極其微小的煙塵,從燕山山脈飄到了北京的上空,帶來了漫長冬天裡的第一場雪。在這個晚上,從太行山到大海的華北各地也用飛機和火箭展開了增雪活動,終於製造了華北長達一百多天來的第一場雪,為大平原染上了一片白色。
但是,這並不足以抵消農民們糟糕的心情。在薄薄的新雪之下,冬小麥的麥苗長勢明顯不如去年,土壤也幹燥的一搓就碎。儘管有不少麥田已經用從地下300米或400米抽上來的井水進行了澆灌,但還有多達1.12億畝,相當於兩個台灣大的耕地在乾旱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這些損失的後果將在6月中旬不可避免的顯現出來。此前,中國在連續的7年裡,每一年都比上一年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保障了十幾億人的需求,也保障了糧食價格還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但經歷過今年的大旱之後,“7連增”能不能變成“8連增”,糧價會如何變化,一切都有了懸念。
如果糧食的價格出現上漲,它將成為中國政府在2011年裡面臨的大問題之一。儘管中國城鎮家庭用於購買食品的支出只占其總開支的39%——按國際標準仍在“富裕”之列,但這一比例在連續下降了30年之後,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今年,這個比例幾乎肯定要超過40%,使中國在理論上重新回到較低一級的“小康”水平。相比之下,即使對於以吃不起肉著稱於世的韓國人,這個比例也只有13%。當然中國有中國特色,這樣簡單的比較並不科學,但糧價的上漲對於城市居民來說肯定沒有好處。不久前在埃及爆發的示威遊行,就與政府未能在糧價上漲的情況下出售足夠的廉價面包有關。這一教訓告訴中國政府,必須設法控制糧價才能保證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