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持續乾旱,中國如何實現糧食安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1 11:15:27  


 
  但是,力圖控制糧價的中國政府正面臨著來自多方的挑戰。國際上的消息幾乎全是悲觀的:俄羅斯停止了糧食出口,美國玉米產量下降,奧巴馬一次又一次的貫徹其“輸出通貨膨脹”的國策,國際糧價被芝加哥交易所裡的大亨們炒的水漲船高。按照各種糧食的比例計算,在2002年賣100美元的糧食,如今卻需要197美元來買。中國農產品市場也處於國際衝擊之中,從2006年的豬肉漲價開始,肉類、棉花、蔬菜、副食輪流出現漲價潮,給物價指數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風潮與80年代或更早期的漲價潮並不相同,是在總供應還算充分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炒作的主力不是家庭主婦而是手握資金的投機者。只要市面上傳出某種商品可能減產的消息,不知從何而來的巨額熱錢就會集中的湧入這個領域,“折騰”一番後悄然撤退。這個過程對投機者來說是有利可圖的,政府是在和冷酷的資本,而不是信息的缺乏做鬥爭。所以,即使政府和市場在遠期能有充足的供應能力,民眾也相信這種能力,但只要產量出現暫時的減少,糧食大漲價的風險就絕對不能排除。

  因此,政府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盡一切努力增加糧食產量。但問題在於,連續幾十年的增產已經使繼續增產的空間越來越小了。1949年全國的糧食產量只有1.1億噸,建國後普及了農藥,治理了黃淮海河,10年後就增產到2億噸——正因為被這一增長衝昏了頭腦,才有了後來的“大躍進”。此後26年,中國在開墾了東北平原、推廣了雜交水稻、建立起了完善灌溉體系和農村電網、靠“四三方案”引進的石化設備生產出了足夠的化肥之後,產量終於在1984年達到了4億噸。又過去了27年,在“7連增”之後的去年,全國糧食產量是了5.04億噸。這個產量是在農業機械化、化學化基礎上實現的,美國的農場主一般只用機械,少用化肥和農藥,其小麥畝產就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中國幾十年糧食高產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僅水資源一項就十分驚人:河北的地下水位從十幾米下降到幾百米,而且還在穩定下降中。

  增產的另一個阻力來自農民本身。糧價長期保持穩定,換句話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長期增長不起來。幾十年來中國一直製造高價工業品和低價糧食之間的“剪刀差”,來維持自己的工業化發展。在2007年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向農業徵稅的國家,農民甚至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才能繳納因種植糧食而攤上的稅費。現在農業稅成了歷史,但農民的日子仍然不好過。今年過年期間我在農村走訪了幾天,發現每畝麥田所得的純收入只有一百塊錢左右,種地生活對青年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村裡幾乎所有的青年人都在城裡打工,留守的人也往往因為不願在耕地上投入太多精力和金錢。面對秋糧豐收後糧價下跌的威脅,農民們往往選擇在一年兩熟的耕地上只種一季糧食;面對每畝三十元一次的澆地成本,農民寧願放棄澆水任小麥受害;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村級幹部們,也不太理會由沒有投票權的上級官員提出的“增加產量”的要求。政府傳統的動員方式,已經管不住農民,這一全國最自由的群體了。

  在緊迫的目標和並不樂觀的現實面前,政府必須把限制糧價的希望寄托在科技普及和市場化手段上。正如最近的這次人工增雪一樣,政府必須採用現代化的手段幫助農民增加產量,比如推廣高產而抗旱的轉基因種子,用溫暖的大棚種植蔬菜以節約耕地,重建近年來被放棄的水渠。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徹底的改變自己的觀念,認識到現在的農業是一種需要大量投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關係到社會是否會動蕩的重要產業,然後向它投入比現在多得多的資金,讓中國農業像中國鐵路一樣實現“跨越式發展”。只要給了足夠的資金,就可以提供在歉收和糧價大跌時彌補農民損失的農業保險——這種保險在前兩年出現過,但因為保險公司賠的太多而在漸漸消失,就可以向農民的醫療體系注入更多的經費,可以為農民建設更多的高層住宅以置換出耕地。總之,政府可以做一切有利於縮小城市和鄉村差距的事業,使為國家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的農民也成為這種發展的受益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糧食安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