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沒有變的是美國的兩面性:一邊高調推行全球化,一邊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更是高度的戒備和防範,不時祭出損人而不利己的招數。對人民幣“貨幣戰爭”就是例子。在併購領域,美國還有不少或潛或顯的規則。就在最近,鞍鋼投資美國建鋼廠,儘管參股不過10%左右,但遭到美國50名議員聯名上書反對這一交易,迫使得鞍鋼推遲其計劃。在油氣領域,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展開了許多重大的收購行動,但迄今為止,在美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本次,中海油收購,與當年的收購尤尼科行動相比,顯得十分謹慎,第一,是入股而非收購;第二,尋求的是少數股權而非控股權。顯然,中海油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採用一種“悄悄地進村”的戰術。切薩皮克公司也在營造輿論氛圍,特別強調,中海油的收購交易會提振當地就業及稅收收入構成。與上次相比,美國輿論也顯得比較寬容,《華爾街日報》就評論說,“收購一個項目的少數股權恐怕不能被冠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之名。”
這只是基本事實的闡述,如果這也屬於威脅國家安全的話,美國企業在中國入股中國的銀行、科技、資源等企業,那是否也可以也同樣視同威脅中國國家安全?如果這樣,兩國的經濟關係就無法推進。問題是,並不是每一個政客這樣思考問題。不排除他們會以油氣行業關係到能源安全為由,再次發難。現在中海油寧可把問題想得複雜一點,把預案設計得完備一點。很多事也須學鴨子劃水,付出更多的、表面上看不見的努力。如公關工作,就要做深做細,尤其對影響重大的民意代表、重量級政客、利益團體等,要學會按美國的遊戲規則展開游說活動。
不管此案成敗如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會停止,展開併購的步伐也不會放慢,只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老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