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福布斯網站為“中國制造”找了個“兄弟”——“中國購買”。 |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日本新華僑報》7月15日載文《中企購買日企更應該看重“軟件”》,文章說,未來中日兩國之間經濟交流的熱點何在?在筆者看來,至少旅遊經濟、房地產經濟、企業併購經濟應該包括在內。其中,企業併購經濟最為明顯,近來多家日本媒體大幅報道,稱2009年度中國企業在日本併購企業達26件之多,其中一半為製造業企業。
對這一現象,一位久居日本的中國人說得好,30年前,我們在日本聽說的都是日本如何向中國提供ODA(日元政府貸款),如何就此每年度進行附有政治條件的審查;30年後,中國經濟發展了,中國企業變得“不差錢”,可以購買日本企業了。的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後期的20年,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失去的20年”時期。因此,今天中國企業有了經濟能力,能併購日本企業的確是一件可圈可點、可喜可賀的事。不過,如何在這種時候不被“不差錢”的感覺“忽悠”,而有更長遠的眼光,值得考量。
坦率而言,日本一些高端技術,是針對日本發達成熟的城市社會研製的,有些還不適用於中國目前的市場。這樣,就有中國買家對日本說:“你把技術水平降低兩三成,然後把價格降低五成”。這種做法就顯得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購買技術的市場運用,注重技術資本化的眼前利益,而缺乏更加長遠深邃的考慮。 |